符号互动理论家的贡献
(摘自《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三卷第9章【自我】)
和 James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符号互动理论家的研究重点在于他人的社会互动作用是如何对自我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
在 Cooley 、Mead和 Baldwin 看来,自我是一种社会结构,在与他人的言语交流(符号作用)中逐渐成型。多个主题仍然存在于当代的理论中。例如,到了童年期,幼儿开始:
(1)模仿重要他人的行为、态度、价值或标准;
(2)调整自己的行为来取得重要社会化作用者的认可;
(3)采纳自己知觉到的重要他人对他们的看法(这些得自他人的评价逐渐演变为个人对自己的定义)。
这些过程会在各种社会情境中发生,这就增加了自我建构的复杂性,增加了保持自我体验一致、整合和真实性的维度。
Charles Horton Cooley 可能是符号互动理论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他关于“镜像自我”的假说是最富隐喻性的。他在著名的对句中写道:
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
反映着身边的每个人
Cooley 认为,重要他人组成了一面社会镜。透过这面镜子,个人可以察觉到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又被归并入个人的自我感觉。Cooley 声称,我们想象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是怎样,我们的自我就会变成怎样,包括我们的外表、动机、行为、性格等——这些来自他人的评价在我们身上逐渐成真。这种“自我意象”包含三个成分:
(1)我们对他人眼中的自己外表的想象;
(2)我们对他人就这种外表评价的想象;
(3)某种自我感受——对他人评价的某种情感反应。
经过某种心理内化过程,这些成分与最初的社会资源的关系渐渐疏离。Cooley 写到,成人“不会直接依赖于他人的观点,他们已经对他心目中的反映性自我进行了加工,直到这种自我成为他思想中稳定的一部分,形成一种与原本的外部来源多少有些出入的稳定意象和信念。因此,这种感受的发展需要足够的时间,要到成熟期,而不是开放成长中的青少年期,才能达到最旺盛的状态”。
Cooley 关于自我内化他人观点的见解,为透视他人观点如何合并成自我这一认识进一步的发展做了铺垫。此外,他的镜像自我观是在 James 的观点之外的又一个有关整体自尊决定因素的新研究思路。James 关注的基本上是认知过程,个体主动将某个领域中的目标与知觉到的成功进行比对。而 Cooley 认为自我的前提更多是社会性的,意识驱动成分相对较少。因为儿童不可避免地会内化他们所认为的重要他人对他们的看法。
Cooley 还直接谈到了发展性的变化,包括内化过程的结果对成人的影响。他认为重要他人可能偶尔出现的截然相反的态度不会对成熟的自我感产生冲击。Cooley 观察到,“拥有平衡自尊的个体具有稳定的思考自我意象的方式,不会受到一时的赞扬或批评的困扰”。他的这一命题可以预示当代研究对于自我概念是可塑还是抵制变化的兴趣。
George Herbert Mead 对 Cooley 的研究主题作了更为详尽的阐述,也更强调社会相互作用的影响。在 Mead 看来,“如果我们用他人对我们的态度看待自己,那么在我们的行为中就体现了自我。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可以被称为‘概化的’他人”。Mead 认为这些态度起源于童年。他假设存在一个由“玩耍”和“游戏”两个阶段结构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采用了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儿童在“玩耍”阶段模仿成人角色,Mead 在描绘幼儿时写道,他们“不断地扮演着父母、教师、传教士,杂货商人、警察、海盗和印第安人的角色。到之后的“游戏”阶段,就会出现一些禁忌的行为和规则:
儿童不仅要像玩耍阶段一样扮演他人的角色,而且必须对所有游戏参与者的各种角色进行设想,并据此支配自己的行为。如果个体守的是一垒的位置,那么他就是球场上或接球手投掷棒球的对象。他人这种有组织的反应就成为我所谓的“概化的他人”,伴随并控制着个体的行为。正是这种概化的他人向他提供了自我。
Mead 认为,个体概化了一群重要他人对于他自身某个方面的共同观点。就预测整体的自我评价而言,Mead 所表达的观点是,重要他人的评价多多少少会通过某个过程影响个人总体自我价值感的形成。但 Mead 没有明确论述他人的评价是如何被组合起来的。当代的研究者已经开始更直接地研究这些过程。
Cooley 和 Mead 提出的多个主题都一直延续到当代对自我的研究中。他人观点通过社会互动对自我概念的塑造作用更是成为热点。Cooley 暗示了一个对自我概念稳定性起作用的发展内化过程的存在,来自特定他人的评价被整合为对自我相对持久的态度。
Mead 认为,被内化的是一种更为概化的自我感觉,但来自各个他人的不同看法是如何在心理上被同质化为一个整体的自我感觉这一问题,尚待解决。最后,Cooley 发现,伴随自我评价必然会产生自我感受,这一发现突出了情感过程在自我概念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自豪和羞愧的自我意识情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