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说话,多内省||跟着李零读《论语》(10)
《论语》的编排是乱的,上次记载的是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孝弟”,紧接着是老师发言,但老师立即说到一边去了。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老师不知道忽然想起了谁,生气地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缺仁!你听听,这句话跟“孝弟”有啥相干?如果当时有子在场,而且刚刚发过言,我估计会懵逼。
“巧言令色”,吹牛拍马的人,孔子最讨厌。孔子认为,这种人最缺乏“仁”。“巧言”,言是言语。巧舌如簧、能说会道、善于用言辞讨别人喜欢,孔子叫“佞”。孔子对“佞”是骂不绝口。“令色”,色是脸色(古人叫颜色)、或者叫表情。喜怒不形于色,就是从一个人的表情根本看不出他的喜怒。四川人说不高兴,叫“做脸做色”。最会“做色”的人是谁?是演员。比演员还善于“做色”的人,就是孔子最讨厌的“佞”人了。关于“仁”,学者的说法太多,可以不管。
我觉得很奇怪的是,孔子他老人家讨厌的人,往往最吃香。几千年以来的皇权社会,最圣明的一定是皇上。在皇上面前,倘若不巧言令色,轻者乌纱不保,重者会掉脑袋。孔子自己就是因为不会巧言令色,一根筋,所以处处碰壁,就没有发达过。你看人家苏秦,全凭一张嘴,便挂了六国相印。直到现在,巧言令色者照样吃香,你看那些个专家,今天说一套,明天说另一套,专捡你爱听的顺着说,那韭菜,收了一筐又一筐。
最好玩的是,孔子不仅讨厌巧言令色说假话,真话说多了也烦,他喜欢的是“讷”,是语言迟钝,最好是话都说不利索。不说话,莫非有话在心里说?
不知道曾子是不是口讷之人。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但曾子还是说了,一说就说成了好多读书人的座右铭:
吾日三省吾身。
“省”比较好理解,反省,自我检查,看看有什么做得不对的事,有没有不符合“礼”的想法(文革中叫“活思想”)。“三省吾身”的说法很多,有说“三”不是确数,是“多次”或“反复”的意思;也有说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的。咱们就这段话论这段话,曾子的这番自言自语,就是在问自己,问的就是三个问题。
我帮别人谋事,做到真心实意、全心全意了吗?
我与朋友相交,做到说话算话,恪守诺言了吗?
听完老师讲课,我回去复习了吗?
曾子这人非常自律,他的自我检查看上去很平实。然而要做到曾子这般自律,做到曾子所说的“忠”,“信”,“习”,可以说太难了。
说一件真事。有个在机关工作的朋友也喜欢“三省吾身”,每天都要拿个小本子回顾一天的言行,把不妥的地方记下来。归纳起来,无非也是三个方面:
今天领导交办的事办是办了,领导会满意吗?
同学约晚上吃饭,肯定有求于我,推托的借口应该站得住脚吧?
答应帮王某办的事忘了,告诉他经办人一直不在,该不会穿帮吧?
当时我刚刚人工厂调到事业单位,朋友现身说法,出发点是为了我好。我觉得实行起来太累,便没有放在心上。后来朋友提拔了,事实证明,他的“三省”很有实用价值的。
曾子的“三省吾身”,李零说起来就感慨:
我们的很多同胞,满嘴抹蜜,甭说尽心尽力,钱花光,事没干,人跑了,这就是“为人谋而不忠”。
现在的中国人,说话不算话,爽约迟到,和玩儿似的,事前乱许愿,事后乱道歉(甚至不道歉),一点不脸红,这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
还有一条,“传不习”,这条更简单,就是老师讲了,回去不复习,当学生的,糊弄老师。
三大毛病,领导、同事、朋友、老师,谁都敢糊弄,这些都是很不道德的事。我们中国人,特爱糊弄,连神鬼都敢糊弄,何况人乎?
李零还说,道德的供求规律是,生活中越缺什么,它才越吆喝什么。
如此说来,“现在的中国人”还真的应该好好内省一下,我们到底缺少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