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

2022-06-01  本文已影响0人  李思服

波德莱尔眼中的画面,没有幸福的田园风光、也没有鲜明的英雄色彩,传统观念中“美”的概念,在他的眼里并非如此。

命运的安排让波德莱尔认为孤苦一生是自己的宿命,眼中的景象,特别是街头巷尾充斥着流浪汉和妓女的巴黎。这些人的形象在波德莱尔的心里发生了变化,在他呈现出悲剧色彩的生命力,他似乎找到了可以抒情的对象。

他又回忆起了曾经波西米亚式的生活经历。突然,他明白自己不必做第二个拉马丁、雨果或者是缪塞,他可以做第一个波德莱尔,正如瓦雷里在《波德莱尔的地位》一文中《恶之花》的导言。他写道:“波德莱尔的问题在于:做一个伟大的诗人,但既不是雨果又不是拉马丁也不是缪塞。我并不是说这是波德莱尔的有意识的野心;但它一直萦绕着他,这是他的‘国家大计’”。

没有人能想到,波德莱尔不准备效仿已经成名的作家们,他甚至不遵守这些人的美学观点和创作技巧。他认为:在每个人身上,时刻都有两种要求,一种趋向上帝,一种向往撒旦。对上帝的祈求或是对灵性的祈求是向上的愿望,对撒旦的祈求或是对兽行的祈求是堕落的快乐。

我们不自觉的在上帝和撒旦之间徘徊。于是,他打算做“恶”的那一端,既然巴黎到处都是流浪汉、妓女和孤儿,那就化身为他们好了,波德莱尔总能意识到社会中这种人群的存在。既然街道的转角处是疾病、臭虫和腐尸,那就成为它们好了,波德莱尔消极悲观、怒目仇视着伪善的社会,他总能看到别的作家不以为然、避之不及的角落,他像相机一样用自己的一生记录巴黎这座城市最丑陋的一面。1855年,他做好了冲击资产阶级传统美学观点的准备。

以《恶之花》的标题发表了18首散文诗。到了1857年6月25日,诗集《恶之花》出版,他以异化了的人的目光凝视着巴黎,正如阴暗街道里游荡者、酗酒者、妓女们对巴黎的凝视。他津津有味、细致入微地抒写丑恶,他迷恋死亡、忧郁、肉体,用这凝聚出了《恶之花》的种子,埋在了当时法国丑恶和病态的土壤里,又从爱伦·坡那里汲取来的“揭示人类意识及潜意识中阴暗面”的养分,撒在上面,最终开出了所谓的“恶之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