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思 | Clubhouse是否“钱途黯淡”?
Clubhouse是一款即时性语音社交软件,它之所在国内大火,主要是因为马克思在Twitter上对其进行了介绍,不少人感到好奇从而去体验。
1、需求背景
语音聊天的用户需求,是基于个人的表达欲和求知欲:人们希望表达和分享观点,并且得到反馈,无论是有效或无效的。而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很好地消磨时间,这也是CH在外国疫情期间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2、核心功能 / 亮点功能
CH核心功能是多人语音聊天室:由一位房主创建房间,可邀请朋友进入,而听众通过信息流进入房间可以听取内容或举手进行发言。而产品整个功能也是围绕【聊天室】而展开,首页是房间推荐信息流,点击即进入房间,尽可能保持使用流程简单(只有2步),让用户最快接触到核心功能。
CH最为的亮点功能,应该就是它的【邀请注册机制】,如此一来邀请码具有稀缺性,出现了“一码难求”的现象,进一步提升用户的好奇心,成为爆红的催化剂。另外,一部分用户注册后会得到2个邀请码,如此一来形成社交裂变,快速拉新。
此外,CH的社交关系链形成和应用都不错:通过邀请制、通讯录以及关注等三种方式形成关系链,并基于关系链推荐房间即内容,帮助用户找到更兴趣的房间,并加入谈话,逐步通过社交关系链加深用户的“瘾 ”。
3、产品发展
CH尝试商业化的探索,可参照国内知乎:以知识付费作为商业化方向,推出知乎live门票、会员订阅(查看优质内容、读物内容等),这也是CH创始人提到的探索方向。
但是,短期内CH在这条“钱途”上未必能走得通:一方面CH与知乎不同,由于聊天室具有即时性,每次结束之后并没有优质内容沉淀下来,新用户很难形成对老用户的一个有实质价值的认知,导致社区出现真正意义上的KOL,从而影响到基于个人背书的知识付费。
另一方面,CH的平台面向于全球用户,如果要培养多地的KOL并形成合作关系,需要大量的运营人员,这也是海外产品团队的短板——强技术、强产品、弱运营,导致很难复制知乎的运营模式。所以海外的社交产品更多地以广告变现为主,例如FB、TW等等。
CH要走知识付费商业化道路,目前在这个方向上感觉是“钱途黯淡”。我认为关键还是在于——如何沉淀优质内容,更为迫切地是先将聊天室的内容记录并展示下来(例如LIVE的回放),更进一步去巩固社区的KOL形象。
有了长尾内容,才更好谈“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