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其实是一种心态
2020-01-02 本文已影响0人
蔡抒言
去年年中,同事借给我一本书《斜杠青年》,她说这书特别适合我看。翻了几篇后,觉得这书里谈的确实都挺像我——折腾=斜杠!
![](https://img.haomeiwen.com/i5790491/0b414003a5b156b9.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5790491/9a53f4e8dd14f067.png)
惭愧!这是当我得知自己在他人心中印象时的第一感觉。我理解的斜杠就是东搞搞西搞搞,又没搞出个名堂的那一类人。与时下的专注、精益求精相去甚远,也与现在大势所谈到的“生涯规划”相背离,极大地给青少年树立了负面形象。所以说,惭愧啊!
但同时我又不甘心。我总在想方设法给“斜杠”的名头再融入些正面的句式,比如不经历风雨怎能看到彩虹绚丽美好的样子,比如老了在养老院比别人有更多的谈资,还比如总能跟别人吹嘘一些他们所不知道的东西,我为此洋洋得意,我的阿Q精神还是挺强大的。
不久前,一位多年未见面的同事给我打电话,开口第一句就是“一直觉得你很有想法,还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有很丰富人生和职业经历,所以想听听你的建议……”哇哇!我啥时成了别人的导师了,内心的小虚荣开始膨胀。你要相信,女人永远喜欢听一些奉承的话,就算明知道那不一定是真的,我也会假装是真的。更何况,她说的是事实。
我是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机关上班时认识这位同事的。那时候刚上班不久,就被评为助理政工师,还成为机关团支部书记。工作的轻松、岗位和部门带给我的优越感在短短2、3年后就消失殆尽,我开始拼命往外考,最后终于考入一家媒体,成了一位记者,天天像“狗仔队”一样,到处跑到处挖新闻,惟恐漏掉一条半载。
后来,我厌倦做文字,开始挑战之前非常拒绝的销售工作。同样是和人打交道,但从别人求我到我求别人的角色转变,自己却能迅速转变过来。有一次,在我们的乙方得罪了我们的甲方后,我带着我们的乙方给我们的甲方赔礼道歉,在甲方家门口的楼梯上坐等1个多小时。但当我们的甲方终于被我感动不计前嫌时,我觉得就像之前写了一篇好文章一样很有成就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5790491/950d56fc699d2f60.png)
再后来,我觉得单纯的销售就是卖产品,但卖产品的背后还有更深的价值,就是包装产品,给产品做好定位,也是就我们提到的品牌营销。在一次活动中,我居然把自己营销了一把,从一家上市公司跳槽到一家品牌公关公司,对接公司房地产项目的品牌工作。这其间,每天的阅读量一定在2W+;接触的人中总会有一波陌生人,从陌生到熟悉;每天开的会一定不会少于2场,做的方案一定不会少于1篇,至少也会是修改一次的量。但,那2年的打磨,确实让自己快速成长。我意外地发现,当自己与之前崇拜的领导、老师在交谈时,我的视角居然比他们开拓了,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元了。
再到后来,我裸职,开始全职创业。我把自己在这几年中学到的东西倾囊相出,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回归到理论,我发现原来在工作中的理论原来都只是别人已经用过的旧东西,那些都仅仅只能做为参考,变化在每天中进行,如果你不行动不变通,你将永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被这个市场甩得远远的。
创业过程,我学会了西式的面包、蛋糕、饼干、巧克力等等,学会了手工中的皮包等皮艺制作,学会了各种鲜花组合的包装、饰品等,学会了设计中的画图、模型的打磨、抛光、上色等。每一个产品的了解,不仅仅让我对于后期产品的宣传,还是生产环节、成本控制、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思考和研究探讨的方向。虽然我谈不上精通,但至少混迹于这些圈子里时,还能与他们对上话,被偶尔称之为“大神”。
![](https://img.haomeiwen.com/i5790491/13b80aec2f32dd2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