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名人名言之“出名要趁早”
第一次知道这句话,是很多年前了,对于张爱玲,了解得很少,只看过白落梅的那本《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个书名的因果逻辑,用来形容张爱玲,个人觉得还是蛮贴切的。因此,在当时那个年纪(20岁上下),去看那本书,也是一本好看的故事书。
言归正传
这次,我是想从成长的角度来说说,自己对于这句话的,逻辑正确性的一面的,一些看法。
在真实的人生里面,我们可以发现,“趁早”,在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事物的两面性(为了成长,我们必须,选取其中正向的一面,去执行),尽显其中。
放在当下的真实生活中,我觉得,出不出名,倒不是绝大多数人,此刻真正追求的,所以在这句名言中,不妨对“出名”二字进行合理地替换。
成长要趁早
就本文的中心思想来说,我认为“成长要趁早”。所以这次,我想要表达的观点是,“趁早”是一个正确的逻辑点(比如“笨鸟先飞”)。
对于不同的个体,有机的搭配可能是,“结婚要趁早”、“读书要趁早”、“创业要趁早”,甚至是“生病要趁早”。
生活中,长辈常常会说的一句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逻辑合理性的。
还是从成长的角度,来谈谈我的体会,假如一个孩子在他10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给他留下一个认知“健康很重要”。
于是,他就可以从10岁开始,在真实生活里面,注重个人的健康,那么持之以恒地,在这个良性认知的带动下,这个孩子收获健康未来的概率,是不是要更大一些呢,相比那些直到大学毕业了,还没能建立起这个认知的个体?
再换个角度,这个认知的获得,算不算是“赢在起跑线”呢(由此可见,赢在起跑线,有时候是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的)?
我认为是可以算的,因为成长是个不断叠加、累积的过程,厚积才能薄发并持续薄发。
趁早和浮躁的区别
再回到,当下的真实生活中,去年的罗辑思维跨年演讲,罗胖罗振宇老师,他也清晰地说出了,如今的竞争,已经进入到一个“强者恒强”的逻辑,那么“趁早”,其实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武器。
趁早和浮躁不同,趁早更多的还是用心打磨自己的核心能力,以期厚积薄发;而浮躁,更多时候不过是,急于去证明,去获取他人短期的认可,对于更久远的将来,其实并没有一个良性的规划。
以上,就是这次,我想要和你分享的,关于成长过程中,很多事情需要“趁早”的,一点小小感悟,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