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精品文苑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爱弥儿

罗素:如何跟孩子谈论死亡?

2018-02-19  本文已影响203人  景瑞工作室

1,当孩子缺乏合理的“恐惧”时,该怎么办?

据罗素讲,在他儿子年幼时,他一年之中有一半时间住在海滨寓所,那里岩石密布,有很多悬崖峭壁。

这本不是问题,然而令他寝食难安的是儿子对置身高处没有丝毫恐惧。

如果放任不管,儿子可能会径直跑过悬崖,然后坠入海中。

还真是初生牛犊不畏高啊,但做父母的可就压力山大了,要像贴身保镖一样紧盯着不放,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于是,罗素想了个办法,要找到一个恰当的时机,对儿子展开“安全教育”。

初生牛犊不畏高

终于机会来了,有一天他和儿子坐在一个陡峭的斜坡上,下面是三十多米高的悬崖。

此时,他像陈述科学事实一样,心平气和地对儿子说了下面这段话:

宝贝,你知道吗?如果你越过悬崖,就会瞬间坠落下去,结果会怎样呢?

还记得前两天你在厨房里看到一个盘子掉到地上时摔得粉碎吗?你会跟那盘子一样碎裂。

儿子听完没吱声,而是静静地坐了一会儿,然后自言自语地说着“落下,摔碎。”

接着,便要求爸爸带他离开,希望离崖边远一些。这大约发生在儿子两岁半时。

此后,罗素说只要有大人在旁,儿子对高处的恐惧就足以使他远离危险。

但若对他听之任之,他依然很鲁莽。比如,在他三岁零九个月时,会毫不犹豫从近两米高的地方跳下。

由此可见,罗素对儿子实施的“安全教育”并未产生过分的结果,罗素认为这是教育的作用,而非暗示的效果,这种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真正理解危险的处境,而非对其产生恐惧

通常来说,负责照看孩子的成人绝不应感到恐惧,因为这种恐惧会传染给孩子,腐蚀他们心灵的钙质,此后便很难培养出勇气。

2,如何培养孩子的勇气?

谈到勇气时,罗素认为这是人人必须具备的品性。他站在行为主义视角来理解勇气——如果一个人做了其他人可能因恐惧而未能做的事情时,此人便是勇士;如果他不感到恐惧,就更值得赞赏。

在此基础上,罗素将勇敢分为肉体上的勇敢和精神上的勇敢。对0-6岁的幼儿来说,培养肉体勇敢的良师,是他或她的哥哥姐姐,他们的言传身教都是对弟弟妹妹的鼓励。只要大的能做到,小的也会努力去做。

榜样的力量

除了榜样的力量,培养肉体勇敢也可以借助技能训练,这一点是有理论依据的。

英国心理学家里弗斯指出,认识危险形势的途径之一是熟练操作的活动,凡能适当运用这一方法的人,在意识上都不会感到恐惧。

比如,像学习打球、游泳、骑自行车之类的活动,都可以将恐惧逐渐转化为技能。

在生活中,肉体勇敢还有较为被动的方面,比如忍受痛楚而不怨天尤人。当孩子有了小病小灾时,大人不必表现出过分的同情,这样孩子便可获得这种勇敢。

据研究发现,绝大部分歇斯底里症的病因主要源于过分渴望同情。若家长能尽力避免孩子因一点抓伤或碰伤而痛哭流涕,则可防止这种倾向的发展。

接下来,谈谈精神上的勇敢,在前文《如何帮助孩子战胜恐惧》中,已提到幼儿期的恐惧源自联想和本能,后者主要表现为对神秘物的恐惧(如影子),大多迷信也可归因于此,比如古人对日食、月食、地震等的恐惧。

此类恐惧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非常危险,因此在幼儿阶段就应将其消除,而适当的方法便是科学的解释

罗素建议,只要有可能,凡使孩子恐惧或感兴趣的事,都应向他们解释清楚

你可能觉得,世间神秘之事太多了,难道件件都要加以说明(臣妾做不到啊)?其实只要你耐心讲解几次,孩子便会有这种意识——这件事并不神秘,只是尚未得到解释而已

这不仅能消除无知,还能引发好奇。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

起初孩子因其神秘性而感到害怕的东西,一旦这种恐惧被克服,它们反而成了孩子很喜欢的东西,并主动探究其中原委。

可见,一旦神秘事物不再被迷信推波助澜,就会变成一种刺激,引发人们的探究之心,它能将孩子的恐惧转化为科学兴趣。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我们做家长的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有些问题确实很难解释,需要我们深思熟虑,比如死亡。

3,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

小孩子一般都喜欢小动物,就像窗边的小豆豆“一生的心愿”就是养几只小鸡,但她很快发现小鸡一只接一只地死去。

此时,如果孩子头脑灵活,就很容易联想到爸爸、妈妈,甚至自己都有可能命丧黄泉。这种想法就会催生许多问题。

比如,“死亡是怎么回事”、“我们都会死吗”等等,而作为家长必须认真回答。

死亡是怎么回事

如果有宗教信仰,那还好说,让孩子相信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进入另一个世界,也比较容易。

但是,如果你相信“人死后无生命”,就最好不要说出与此相反的话来哄骗孩子,做父母的不应对孩子撒谎。

那要怎么说呢?罗素想了个办法。

你可以对孩子说:“死亡啊,就是一次永不苏醒的睡眠。”(太机智了)

这是对死亡最好的解释,同时在说这话时不要显得一本正经,而要像讲一件很普通的事那样自然而然。

此时,孩子很可能继续追问:“那有一天我也会醒不过来吗?”

你可以告诉孩子不用担心,因为在许多许多年里,这种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直截了当的解释,适合较大点的孩子(7岁以上),就像法国电影《蝴蝶》中那位爷爷对小女孩所讲的:

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不过它进门之前是不会敲门的。任何人都不能肯定,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临。

生命永远都是一秒钟、又一秒钟、再一秒钟这样流逝的,不信你听,嘀嗒、嘀嗒、嘀嗒……


法国电影《 蝴蝶 》片段

不过,关于死亡的话题如果不是孩子主动提起,家长则无需谈论。但当孩子问起时,也不要回避,你应尽你所能,使孩子感到这个问题并不神秘。

正常情况下,这些方法将足以使他消除疑虑。

罗素认为,对于任何年龄段的孩子,都要充分而坦率地交谈,告诉他们你所相信的一切。

同时,传递这样一种印象,即这个问题是相当枯燥乏味的。无论男女老幼,都不应该用大量时间去考虑死亡问题。

至关重要的是,如果你想消除孩子的恐惧,那你自己先要无所畏惧

如果你不能避免恐惧,那就尽量不让孩子发现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