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于我

2021-05-23  本文已影响0人  安妮拉

我最早的自主阅读对象,大约是《小朋友》《连环画报》,而印象最深的是《连环画报》。上个世纪80年代的《连环画报》图文并茂,十分精彩。对于我来说,每月一期的画报,等待是一种煎熬。等到又是十分的欣喜。在从传达室回家的路上,如饥似渴地翻阅着。不同的绘画风格,不同的中外故事,为我打开了一扇扇风景不同的窗子。许多的故事已经被时间冲淡,然而也许早已潜移默化成了另一个我也说不定。    从那时开始,我通过《聊斋志异》中美丽俏皮的狐仙和善良迂腐的书生认识了蒲松龄,通过“快乐王子”和那只为了帮王子做好事而耽误了南飞最终冻死在王子雕像脚下的小燕子认识了王尔德。还有《法尼娜。法尼尼》、《柳毅传书》等等众多的中外名著以及当代作家的小说改变的连环画,它们不同的故事情节和各异的绘画风格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并在保存的多年中一遍遍地翻阅。这是妈妈在本已拮据的生活中拨出的款项为我们姐弟三人订阅的课外读物。    开始接触真正的小说是从一本名为《东方少年》的杂志上。但印象中似乎没来几期,都是一些优秀的中篇小说。其中的一期给我印象很深刻。一篇是讲自然界的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的,草原上的食物链:野驴、马被狼追捕猎食,可狼却怕一种野狗。野狗对付狼的方法是用爪子从狼的肛门里掏出肠子,狼就拖着好几米长的肠子逃命,最终成了野狗的大餐,残羹剩饭由早已等候多时的秃鹫来打扫。这血腥的情节看得我心惊肉跳,真庆幸自己生为人类。还有一篇是讲初中生的故事的,朦胧的初恋,可爱的少男少女们,还有敬业的教师。    渐渐地,上了初中的我喜欢上了语文课,喜欢唐诗宋词,喜欢李白杜甫王维的诗、苏轼李清照柳永的词,还有一些传颂千古的古文。国文里的情境有时空灵哀婉,有时又是那么壮烈悲悯,我被攫住了双眸,牵动了情感,中学的语文课外阅读教材,我一留就是20多年舍不得丢弃。即上面有我喜爱的人和字句,有我以稚涩的笔迹留下的注释。许多篇目我至今还能通篇背诵。我深信,它们早已化为了我灵魂的框架,支撑着我的人格。    也许因为我急性子,长篇的一般很少看,有数的几篇:《荆棘鸟》、《烟雨濛濛》《川端康成文集》、《穆斯林的葬礼》,当然一直在看的还是《红楼梦》。有一阵说话的口头禅就是从凤姐那儿学来的“没的让人恶心”,爸爸笑我中了红楼梦的毒了。我偶然发现奶奶的话里竟然红楼梦里的词儿,比如“宾服”,我一直给奶奶纠错来着,原来真有这词儿!八几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是线状后胶粘的,看的次数多,上册已经被我翻散了。想再买本,却没见到有喜欢的插图的版本,而我手头的书虽散了,插图却很有特点,是刘旦宅绘的。我很喜欢。渐渐地,也开始读一些与红学有关的文章或书籍,它们深化了我对红楼梦的理解。虽然后来读了世界史的研究生,但我发现,自己的兴趣还是文化史。单纯的历史事件引不起我多大的兴趣,我似乎更关注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    中篇小说很适合我读,不太长,着急就一口气读完,也没有长篇里的琐细描写。而短片就显得单薄,更像片段,读来不够尽兴,似乎刚开始就结束了,由于上班时挤出的阅读时间零碎,我渐渐钟情于散文,诸如杂文、随笔之类的短篇幅小文章。我以为,杂文更能明白准确地勾勒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因为它常是作者身边的琐事偶感,比起虚构的小说更加明心见性。杂文就像开了一扇窗,里面有着无限多彩的世界,同样的一件事或一个物件,在不同人那里,有着不同的感受和意义,阅读杂文就像打开自己内心世界记忆库、情感库的过程。杂文中的小品文也是我钟爱的。虽然有些品评文字有点艰深,不过真的读完也能有所领悟。实在不知读什么的时候,偶然发现几本杂志也很不错《书摘》《读书》《书品》,此外一些专业期刊也有耐人寻味的文章,比如一些教育学的,社会学的,摄影的,设计类的,都不错。我不全看,挑着看,因为有的实在没兴趣或者太过专业,读了也是一头雾水。不过里面真有好文章。有些素质读物也不错,诸如《大学生GE阅读》,名为给大学生的读物,其实也适合所有读者。里面的收录都是编者反复掂掇的好文章。不是小说,多数是文摘评论演讲稿谈话录等,内容包罗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学、社会学。“文体不拘、文风不限”。觉得挺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关注点也多起来。有些辨析或评论性的文章也觉得挺有意思,起到了“解惑”的作用。记得《思想的乐章——在北大听讲座第七辑》,里面有一篇谈到素食主义与动物权利的文章,里面谈了不同观点的辩驳。似乎帮助人们梳理了内心的困惑。生而为人必须思考。就好像生活在茂密的兔毛丛中的微小生物,认真生活的同时也要不时地爬到兔毛顶端跳出日常张望一下外界、反观一下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