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灵魂醒来
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并且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到苦难时,它便醒来了。
小孩子的灵魂是时时醒着的,所以一片树叶,一粒沙、一只小蚂蚁都能另一个小孩沉浸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实用主义是扼杀一切美好体验的刽子手,但世人看事物的眼光却常常以能不能用?实不实用来衡量这个事物是不是好的。这样来看待事物,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以实不实用来看待事物的时候,我们的灵魂是睡着的。
灵魂长时间的沉睡,以至于我们看人的时候,也会以实用主义的眼光将人物化。
来看我们是如何将人物化的。比如小孩放学回家,父母要孩子做完作业后再玩,小孩却想玩一会儿后再做作业。于是父母苦口婆心的劝导,非要孩子做完作业才可以玩。
我们在这里停一下,去看一看为何父母一定要孩子做完作业才可以玩。父母要孩子先做完作业才可以玩的理由:先完成重要的事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看上去对孩子是有益而无害的想法,但是我深究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是一条悖论,因为孩子他是个人,每个人的想法不可能一样,你认为做作业是第一重要的,但在孩子看来,却可能玩是第一重要的。
很多的时候,我们要孩子按我们的要求来做,在我们自己看来,这是最正确的路,我们把人生里重要的经验提取出来,直接给到孩子,希望他少走一点弯路,这样他的人生似乎可以更顺利一点。
但是人生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可以复制,而且人生,其实是只是体验的过程,只有试过了,我们才知道,哦原来这样走更近,这样走更远,近有近的价值,远也有远的体验,很难说哪一种更正确。
我们及力想控制孩子按我们所想的做时,其实我们就把孩子物化了。李雪在她的《当我遇见一个人》中举了一个例子说:假如我现在要用手机,但手机显示说:对不起,现在不想被使用,过会儿再用。毫无疑问,这手机是出了问题要拿去修理了。
但是我们要求孩子现在要做作业,做完才可以玩。孩子说:不行,我现在要玩,等下再做。此时如父母面对孩子就像面对那个不想被使用的手机一样抓狂,那么你就是将孩子物化了。孩子他不是物品,不是非得按照父母的要求来做,他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感觉的生命存在。
如果我们的灵魂醒着,就能看见孩子每一份拒绝的背后,是有着一份自己的想法和感觉的,这份想法和感觉是需要被父母看见。
安静而听话的孩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的想法和感觉经过无数次的争扎无法被父母看见后的绝望。另一种是想法和感觉时时能被父母看见而得到满足的孩子。这两种孩子的区别是,一种是活在时时得不到的恐惧里,别无选择的安静,另一种是时时活在爱中,可以自主的选择安静。
而大多的孩子还在中间争扎着,哭喊叫闹,用尽毕生的力气去唤醒父母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