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2022-06-17  本文已影响0人  Hao思嘉

咱们的队伍扩大了,又多了两个爱学习的小伙伴。

上课前发生了一些好玩的事情。新加入的晓薇周一的时候就将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开心搓手打算上课了,自个儿发现周三还没到。周二晚上19:40,杨同学急急忙忙的请小多老师帮忙录屏,说自己有急事怕赶不上八点的课了,于是我好心提醒她周三是明天。我自己也闹个乌龙,一直没搞清平口与卷口的玻璃杯究竟啥样子的,被富婆……

庞老师的课让我感觉既紧张又轻松。紧张是因为自己的数理化一般,既然是回炉重造,就期待有所收获,至少面对安安的提问可以有话可说;另一方面,庞老师的课信息量巨大,就像秀美所说:脑袋里面一个又一个的节点被打通,听一点通一点。每次上课都愿意集中所有的注意力,生怕错过什么有趣的东西。轻松是因为庞老师的授课风格比较亲民,从来不会打击小伙伴们的积极性,一直都是鼓励和支持,几乎没有过否定性的评价。鼓励大家表达出来,怎么说都可以。庞老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大家用规范的语言和结构来表达,训练大家的科学思维。类似于当年司法考试授课老师讲的“法言法语”

今天的课我们继续探讨物质的构成与形态,前两节课是玩水,也就是物质的液体状态。今天研究固体。如果说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小,运动无序,但引力是主要的,比较容易塑形。那么固体就“听话”的多,分子间的结构也有序的多,有些物质的结构特别美,用小多老师的话说“特别治愈强迫症”。

纳米晶体 纳米晶体

有一些则比较敷衍,比如铝。因为结构简单,铝就容易被折叠或断开。

庞老师还提到一种叫钕磁铁的物质,安安听到了赶紧问:那有没有男磁铁?

固体的分子运动叫“振动”,只是振动的幅度太小我们无法感知到罢了。

所谓的物质的物理属性化学属性即人们对物质的感知,但有的感知比较直观,用手摸一摸,鼻子闻一闻,眼睛看一看就可以描述出来;而有些感知就必须借助于特定的工具了,比如各种测量工具和实验器材。

成年人会不自觉的用经验来验证书本中的科学理论,孩子们则完全相反,他们更愿意动手做一做,通过实验来进行归纳、推理。我这里刚说一句:安安,开始做实验了。安安就兴匆匆的跑过来:妈妈,可以吃巧克力了吗?(当知道今天准备的实验用品里有巧克力时,安安就显得格外激动,妥妥的吃货一枚。仲小宝也差不多,实验还没开始,准备的巧克力就快被她吃光了)。

每次看书或者上课,就会发现自己还有一大堆的工具需要准备。估算在很多时候就可以解决,但如果想要得到更精确的结论,就需要专业测量工具了。

尝试用以前读过的书中的描述来对今天的上课内容具体化,看看是否可行。《三体》里面丁仪带两个年轻的科学家拿超高倍放大镜观察“水滴”,发现无论放大多少倍,水滴表面依然排列整齐,没有任何坑坑洼洼……丁仪发现不对劲的时候,厉声催促两个人:孩子们!跑啊!快跑啊!可是一切都太晚了!水滴爆炸,瞬间产生的高温将三个人全部气化。物质处于固态,分子间的引力最大,结构也最为稳定,《三体》里面的这段描述证实一点,温度对物质结构的变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的温度包括高温与低温。

目前的技术手段下测定物质的成分比较容易,比如人类是由碳等元素组成,但我们能够用收集到元素组合出来一个有生命的人吗?至少目前做不到。日漫《钢之炼金术师》里面的少年炼金术师(所谓的炼金术师其实就是化学家)爱德华和弟弟爱尔因为思念过世的母亲,不顾禁忌准备材料让母亲复活,结果合成出来的根本不是妈妈。根据化学世界中的能量守恒定律,一物换一物,兄弟俩也因此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东西,爱德华失去一条腿,爱尔失去了整个身体,只有灵魂被哥哥固定在一副铁皮上,从此再也不用吃饭与睡觉,也没有任何疼痛等感觉,但所有的记忆都在,也可以感受到悲伤、喜悦、愤怒等一切情绪。但有人愿意这样活着吗?反正我是不愿意。

有人说人体是一台复杂而精密的机器,特别赞同。同样的原材料,因为组装的人的水平不同而做出来的东西千差万别,这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什么?

怎么感觉越学习越混乱了呢?不知道其他小伙伴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得找机会问一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