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吃啥补啥
传统医学有个理念深入人心,叫做吃啥补啥,专业点的说法叫“以形补形,以脏补脏”。对于此理念最常见的两个应用是,核桃和肾脏,一个防止想不到,一个防止做不到。但真实的情况是,吃啥补啥属于牵强附会的类比和推论,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在这里我并不想接着批判这个谬误,相反,我更愿把它当成一种传统饮食文化,属于爱好和习惯,就像是贴门神、供灶爷,无需科学论证,但也不能用科学过度包装。
虽说吃啥补啥没有科学道理,但是现实生活中,某些食物确实对机体有着独特的影响,例如,吃肝明目,吃芹菜降血压等,最典型证据莫过于,一大堆野草熬成的汤汤水水居然能治各种疾病。
这些现象的背后的科学依据又是什么呢?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讲,食物中的几大营养元素为碳水化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不同的营养元素对机体会有不同的功能。
1)不同食物的营养元素含量不同。
例如,海带含碘,食之防大脖子病;胡萝卜含胡萝卜素,食之可以明目。
2)营养元素的种类和组成不同
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作用是为机体供能,但不同形式碳水化合物的营养价值可就差别大了。例如,食用葡萄糖可以直接进入机体循环,进而被大脑利用;而食用乳糖则会让成年亚洲人拉肚子(乳糖不耐症);纤维素和木质素对白蚁是美食,对人来讲只能用来清理肠道。
过一直认为蛋白质必须水解为游离氨基酸才能被吸收。其实,大量寡肽可逃脱被消化成游离氨基酸的命运,而直接以肽的形式吸收进入体循环。那么不同肽段对机体会不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想是会的。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婴儿肠道的通透性较高,允许完整的蛋白质分子通过,所以饲喂初乳能够将母亲的抗体直接转移给婴儿,从而提高婴儿的免疫力。
脂肪组织是许多人又爱又恨的食物,深海鱼类多含多不饱和脂肪酸,食之长聪明,陆上的家畜多含饱和脂肪酸,食之长胖。
3)食物中的未知营养元素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红极一时“珍奥核酸”,我一直认为其彻头彻尾就是个骗局,试问你吃哪个水果里没有核酸,还是哪个肉块儿里没有核酸。但食物中的核酸最近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多项研究证明,植物源的miRNA能够跨界到动物体内参与调控。
例如,南京大学的张辰宇老师证明牛奶中可以检测到植物源的miRNA,再如西南大学测了桑树的基因组,同时还发现蚕的丝腺中居然能够检测到桑树的miRNA。
这真是一个颠覆性的概念,曾经一直认为RNA是那么的脆弱,因为RNA酶在自然界是无处不在的,现在证明某些小RNA竟然是异常稳定的。曾经认为食物都要化为基本营养元素被才能被机体利用,没想到,食物居然能够直接跟采食者互动。
有两类人士可能会对此颠覆性的观念欣喜若狂。第一类是反转基因人士,这个理论简直就是反转基因的尚方宝剑啊,既然食物能够直接调控采食者,你还敢乱吃吗?第二类是中医人士,既然植物源的miRNA能够跨界调控,那么中药的机理是不是有了一个新的解释途径呢,还有中药的炮制是不是也有了科学依据了呢?原来老祖先让我们按季节收获药材是要考虑植物的表达谱变化啊。
最后,吃啥补啥的理论拥护者会不会也来搅一下局呢,吃啥补啥啊,希望动物心肌中的miRNA能够给进补者也补充点心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