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让阅读点亮生活

2023-12-31  本文已影响0人  静静老师1

2024,让阅读点亮生活

2024年1月1日早上六点,第一次参加线上共读,带着些许好奇和期待,准时进入直播间开启共读。

开始只有三五个人,后来渐渐多了,有近二十个。想一想,在新年的第一天,朝阳即将升起的时刻,来自四面八方的老师为了阅读同一本书《爱心与教育》聚到屏幕前,多么奇妙又美好的事情!

《爱心与教育》十几年前读过电子版。当时是学校号召老师们读书,其中就有这本书,那时我还不会在网上买书,只找到了电子版,用几天时间匆匆忙忙看了个大概。当时,最吸引我的是李老师对后进生的尊重、关心、爱护、理解、支持与帮助,后进生也是我的心头病,因此读后还写了一篇读书心得《关注“后进生”的成长》,校领导看后觉得很好,推荐我在全区教师读书汇报会上发言。

那时,这本书就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里。

23年春天,不期而遇地又接触了这本书,这一次买来痛痛快快地读了个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也不能说‘有了爱,就有了教育’。教育除了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教育的爱是充满民主精神和智慧的爱”“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一句句教育箴言,点亮我对教育的再认识。

翟老师宣布共读开始,思绪被拉回到直播间。

她为我们领读封面、封底、目录以及序言——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接着李老师领读,最后是梁老师领读。

这是一种纯粹地朗读,心无杂念地朗读,跟课堂上学生朗读一样,一个字一个词儿地读,一段接一段地读,这个人读一会儿,那个人读一会儿。

遇到不懂的句子或者自己有想法的地方可以叫停,大家共同讨论讨论,或发言,或文字,总之都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等讨论明白了,再继续朗读。

有多久没有这样读书了?有多久没有这样读书了!好像从学生变成老师就没有这样读过,今天重回课堂,如同一个坐在小板凳上的孩子。

我们虽然天各一方,但是都希望做一个智慧的教育者,不负自我,不负他人,都是李老师的崇拜者,都愿意跟随老师的脚步走下去。

今天晨读重点阅读的是《序言: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作者余心言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在和老师们共读和讨论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了以下三点内容。

一是如今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我们要做好自我调节,把握住自己的生活节奏,不随波追流,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桂冠。古罗马哲学家说过,“人们之所以苦恼,并非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人们对事情的看法。”只要我们正确认识这份职业,就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压力和困扰自然就会减弱或消除。

二是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因为他们生产的产品是时间最高级的产品——人才;教师也是天底下最困难的职业,因为从事人的教育,是一种艰苦的、带探索性 、后果往往难以完全确定的劳动。

也就是说教师要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相信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美好的,幸福的,快乐的,充满生机的,同时也要保持着敬畏,深知做好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遇到困境时,要告诉自己:教育本来就是这样困难重重,不是完美无缺!

三是我们要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成绩单,不是分数,不是录取通知书,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开创事业的人才。

共读结束,朱老师说今天收获了四重快乐:1.早起,做到的快乐;2.共读,遇到对的人的快乐;3.遇见,读到一本好书的快乐;4.记录,做到的快乐。

何老师说要仿照李老师的手记记录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故事,做新时代的李镇西老师。

徐老师渴望和老师们多交流,多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点燃教育之火。

翟老师是自习室的主持人,她总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老师们的阅读感受,而且能恰到好处地把小伙伴们拉回到《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内容上,毕竟很多老师都是第一次参加共读,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读。

在老师们纷纷发言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的阅读经历。

一直以来我都是自己阅读。每次阅读时,前二十分钟还能集中精力,边读边想,圈圈画画,可是二十分钟以后就变得模糊起来,有时候越读越迷糊,双眼皮和下眼皮直打架,只得放下书。阅读的过程拖拖拉拉,缺少思考,一本书能读半年,读后不过数月,几乎忘得一干二净!

和大家共读,越读越清醒,越读越明朗,你一言,我一语,思想在碰撞,思考更深入,认识更深刻,生活更明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