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验证成功的产品功能,你不可以做?
梁:大家好,欢迎再次来到我们TII三人行。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个企业转型的一个案例,在这个案例里边,我们受到的冲击,包括我们跟团队的沟通也蛮激烈的。所以今天想拿这个故事跟大家分析一下,那现在官华现在来介绍一下整体的项目背景好吗?
刘:这个项目是一个农业的公司,它主要是销售种子和农药的,在国内做的非常大,市场排行也是前几位的,它现在是面临一个转型的诉求,通过这种互联网的方式,看能不能对自己的业务进行一个提升,甚至是引爆自己原来在线下铺点,由于店铺非常多,所以发展非常缓慢。
梁:其实我们在跟他们接触的过程当中,接触最多的应该是他们的APP产品。
刘:对,这个是挺有意思的一个APP,因为咱们都知道,给一般白领用户,或者高端用户做APP还是挺常见的,但是给农民做一款APP,在市面上第一个是比较少,第二个我们接触这样的产品也是头一次。
梁:我记得当时我们去跟他沟通的时候,其实它的整体的产品的情况也给我们的印象蛮深刻的,你跟大家来说一下。
刘:第一次跟团队交流的时候,我们就接触到了他们刚刚开发出来的一个最新的产品的demo,这个产品在我们看来当时,还是属于比较初级的一个阶段,主要的功能还相对比较粗糙,核心的卖点和核心诉求也不能一眼就看出来。
梁:其实到这儿的话我们就对他的产品有一些了解了,除了产品之外,对这个团队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
刘:这个团队给我第一印象就是干劲还蛮足的,团队的建制还没有起来,很多关键的角色还在陆续到岗之中,甚至跟我们第一次做会议交流的时候,还有入职第一天的同事也参加了,所以它也看不出来是初步搭建的一个团队。在各个角色里头相互配合和磨合,相对来说就不是那么成熟了。
梁:所以其实当我们面对一个比较特殊的APP的产品,又是相对稚嫩的团队,那我们在跟他们进行转型的过程当中,势必会遇到一些我们冲突的问题,那其实在这个里边,我有几个印象挺深刻的事,因为这里边发生的故事还是挺多的。那光华说一个你最记忆深刻的故事。
刘:在我们看到这款Demo产品的时候,我们也很自然的问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在下一个版本里头主打的功能是什么?然后从这个团队一些反馈的意见来说,有一个他们想要主做的功能就是做一个农民互相沟通的一个渠道,在APP内建一个群,然后让使用者,也就是农民,在里面做大量的活跃沟通,这是他们想达到的一个诉求点。这样是能够理解这个功能如果做的好的话,会卷入更多的用户,能够提高他们的活跃度,当然也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因为有很多用户就可以服务另一部分用户了,就不需要厂商来投入更多的运营成本,设想还是非常好的。
梁:其实当我们看到了功能以及看到了产品之后,其实顾虑还是挺多的。
刘:因为做群这个事情的开发难度还是存在的,第二个也是我们在顾问从自己的自身的工作经验和自己的主观判断的时候,也对这个功能为什么要做,以及里边需要包含哪些需要注意的点还需要识别,那这些背后的问题团队并没有给出一个特别明确的答案,显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但是已经在实践的压力下,他们想马上就上线这个功能。
梁:其实当时我们在接触到这个团队的时候,能够感觉的出来,这个团队也是这种比较稚嫩,整体的规划有一定的不健全性,那分析一下背后的原因,你觉得除了刚才提到的时间压力之外,还有一些什么原因?
刘:时间可能是最大的一个压力,首先是从整个的公司对APP寄予厚望,特别希望他们在短时间内做出一个成绩,能够上线,第二是因为它的团队里头对这个版本的规划也存在一个比较激进的态度,想迅速做出业绩,给公司一个回应,第三个也是特别本质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在做这个,尤其是咱们在谈这个群的时候,并没有对用户做很深的洞察,只是几个策划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对话聊天的过程中认为,功能可能会满意用户的需求,然后就开始上线在做。
梁:其实如果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这样分析下来的话,假设就这样做下去,可能最终的结果会是什么样的?
刘:我们认为在没有经过特别深刻的用户洞察的基础上去做功能,去做快速验证,往往是事倍功半的,有可能你在开发的过程中,本身就要投入开发的成本,要投入人力,但是对这个用户需求,由于没有特别准确的把握,往往会和用户的需求有偏离,偏差的地方,导致你投入的越多,其实错的就越多。
梁:其实我们在去做转型也好,或者帮助一些创业团队在去分析他们的产品的时候,其实能够发现还是有不少团队有这样的倾向的,就是他们在最开始设计产品,或者说在进行整体的产品推进过程中,其实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你有没有觉得?
刘:在做产品的时候,甚至是一些创业团队新开始做产品,往往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就是我快速去试错,有什么想法,先去设计,然后通过简单的开发,投入到市场上,看用户的反馈,当然最著名的一个理念大家可能都知道,就叫做精益创业,他也主张在一个产品设计过程中要快速的实现,要快速的去反馈试错,但是这个跟我们所谈的用户洞察,其实是截然不同的思考的纬度。
我们认为抛开了用户洞察,对用户本身需求的把握,盲目的去快速试错,往往是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的。可能你之所以投入更大的开发力量和人力去做的功能和用户的需求不匹配。或者是没有抓住,那这样的试错就相对比较盲目了,我们认为快速试错和盲目还是有区别的。
梁:确实像光华说的这样,很多团队在建立之初是学着精益创业的思路在走的,但是过程当中其实还是应该去考虑更多的因素的。那我们也做过一些类似的案例,辅导过这样的一些团队,那你有没有这方面的案例分享给我们?
艾:刚才可能一直没有听到我的声音,可能觉得这三人行就剩两个人了,因为第三个人听傻了,这个案例其实蛮精彩的,而且实际上是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它不是一个一般型的案例,它是有很多问题在存在,特别是刚才说到精益创业这个事情,引发了我一个比较强烈的感触就是,很多创业团队还是在组织内的创业的一些项目,其实大家都会很奉行于精益创业,因为这个才是最适合创业,能够用最快,最高效的方式去检验这个成果,能够去确认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对的,然后用最低的成本去做这个事情。
那这个想法初衷,或者说去学习精益创业的方法和思想,都是没有错的,但是问题是在很多团队里边,如果你是不假思索或者是结合自己的现状来采用新的方法,其实很多时候,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这个团队,我刚才听到这个团队的规模也不算太小,他们在尝试的这个业务又是一个全新的业务,而且团队又是重新组建的,那对于这样的团队而言,其实做精益创业,好是好,但是它可能需要一个前置的条件,这个前置的条件可能是说,首先这个团队是具备有快速检验和快速反馈这样的能力的,假设团队刚刚组建之初,产品又没有成型,可能很多开发技术和研发的过程还都没有健全,那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这样的团队它可能研发的周期不是在两到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不知道咱们这个团队是多长时间出来一个版本?
刘:他们也蛮长的,至少在四周以上。
艾: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这个时间就太长了,它可能没有办法起到像精益创业里边所追求的快速验证,那对于这样的团队,其实也不是说非到采用精益创业的方法,像我们很多时候采用的先去做一些用户洞察的方式,做一些前期早期的对用户的把握,从而再去确定我的产品要去做什么东西,其实也是一种精益创业的另外一种层面的体现,但是它的方式和方法更加适用于,如果你的团队规模偏大,然后你的验证和快速反馈的周期比较长的情况下,你需要花费一段时间在产品还没有做之前,去对用户进行一个深刻的,深度的特别是对心理层面的一个洞察,这样再去佐证,或者说干脆放弃自己的想法。我直接去看用户到底要的是什么东西,我再来为他做什么东西,而现在很多团队里边就像这个团队一样,很多时候都是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边,或者基于这个市场上简单的调查,或者是渠道给到你的一些反馈。
基于这样的一些信息综合起来说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或者说还有一些团队是说,微信有一个什么样的功能,我们要做什么东西,然后支付宝有什么东西,我觉得我也要做什么东西,好像似乎他们成功的东西放到我的产品里边就一定成功一样,但实际上很多时候都事与愿违。
梁:我觉得永亮提到的这个观点是非常好的,其实他把精益创业和后边提到的关于我们在前期去做的一些用户的洞察探求,在前边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去实验,然后获得更多的信息的方法,其实是非常的适用的。
那我们说回来,因为刚才光华讲的这个案例里边,我们还是挺想知道结果的,最终的我们的咨询的结果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刘:我们还是跟这个团队进行了紧密的沟通,跟他们解释和辨析了所谓的快速试错和用户洞察之间的关系。
梁:就跟永亮刚才提到的这些方法其实是类似的。
刘:是的,让他们深刻的意识到,做用户洞察并不是浪费时间,反而是在前期做准确接近用户的一个特别必要的过程,所以最后他们也同意了,先做洞察,然后让我们的版本先缓一缓,然后所谓的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完了用户洞察,他们对用户更加了解的时候,下一个版本所规划的这个功能就更加的有针对性,反而会达到一个快速迭代的目的。
梁:其实今天永亮跟光华跟大家介绍的这两个案例,它是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能够给到我们很多的启发的。我觉得尤其是对我们现在正在处在创业或者是大型的团队在做自己产品开端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启发,那会跟我们精益创业然后去引导我们如何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快速地,或者高效率地验证自己产品想法的方法。
那最后我希望两位再用一句话,或者说再总结一下今天自己谈到的一些观点好吗?
刘:因为工作关系,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新产品,新团队在快速组建,快速出产品的一个情况,包括很多创业的公司也都是边拿牌子边做产品这种现象也蛮多的。我们会发现大家在组建团队的时候,对个人的要求往往是他有没有开发经验,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产品功能,反而对行业的商业逻辑理解并不是很深,换句话说对所服务的用户不是特别理解,这样往往导致做出来的东西没有温度感,不接地气,所以我们想说,认识用户就是一个特别前置,需要深刻去做的一件工作,它可能是在你开发研发阶段之前比较要做好的一件事,这个事并不是拖延你的研发速度和开发进度,往往是做把这件事情做好的,反而还能在这个开发过程中进行反超,这个速度是非常稳健的。
梁:可能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不是说快就是慢,慢就是快,慢跟快之间其实是有一种转换有一种平衡的。
刘:对。
艾:我也想总结一下我刚才的意思就是,在很多团队里边我觉得最需要去避免的一件事情,不论是你创业团队还是在企业内部,你可能第一个要考虑的是怎么能够让自己摆脱闭门造车的这种处境,而这种处境在很多时候都是直觉性的,或者是说你自己都不觉得自己在闭门造车,你可能很多时候会笃信自己的想法,而这个时候你需要去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走出去,看到用户,直接打开自己的大门,去真真切切的感受用户,这样你才有可能抓住用户最痛的诉求,为他提供最有针对性的产品,也避免掉很多不必要的开发的浪费这样的情况出现。
梁:其实我觉得今天两位分享的故事也好,或者是案例也好,应该会给到大家特别多的启发,反正我感觉对于我来说,我能够获得的信息还是蛮大的。
好,那么今天的TII三人行就到这里了,下期再为大家带来更有趣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够持续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