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开启素养本位时代│新课标新教研
生物学开启素养本位时代│新课标新教研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相比2011年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包括生物学在内的“科学”, 总课时比例增加了1%。新课标将给生物学教学带来哪些新变化?
本栏目邀请新课标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副主编、北京版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核心编者乔文军为广大教师进行解读。
乔文军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生物学教研员
北京市特级教师
反映自然科学本质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生物学,这门课至今仍然常被人们误称为“生物”。
实际上,生物是此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的名称早在上一轮义教课改中就重新确定为“生物学”。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具有高度复杂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生物界。目前,北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初一、二年级开设生物学。相比2011年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包括生物学在内的“科学”,总课时比例增加了1%。
生物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这四个维度的表述及其内涵指标,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总体上保持一致。其中,生命观念是学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标志性成果,源于对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的提炼和升华,用于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现象、分析和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如“结构与功能观”可以贯穿于生物学的全部课程内容,作为具体教学要求描述为“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能够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等大概念。
生物学教师值得关注的是,“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在素养维度上,与物理、化学和小学科学等其他自然科学一致。科学思维强调基于证据和逻辑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研究范式,强调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建模等基本研究方法。探究实践既强调本学科学习的观察和实验等学习方式,又强调跨学科实践解决问题或完成项目的能力与品格。态度责任重在强调学生行为表现的立场,分为科学态度、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等三方面。如“健康意识”,基于人体生理和卫生保健知识,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是生物学课程育人价值的独特体现。
聚焦大概念 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在“双减”的背景下,义教生物学新课标 以学习主题为单位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提炼大概念凸显“少而精”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由以往的10个主题,调整为“6+1”个主题。所选取的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植物的生活、人体生理与健康、遗传与进化等6个学习主题,是师生普遍认同的核心主干。其他原有主题,或体现在有关主题的学习活动建议中,或融入相关主题次位概念中,削支强干、突出主线。
“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与其他6个学习主题构成了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是本轮课改的亮点之一。在课时安排方面,前6个学习主题约占总课时数的90%,“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约占总课时数的10%。这与北京地区已经实施的义教学考方案中学科试卷成绩与综合社会实践分数的按比例分配异曲同工,有助于在分析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素养。跨学科实践、各主题教学提示中“项目化学习”等内容,势必推动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和实践性作业设计优化。
生物学课程标准的每个主题都是以“大概念”“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的三级体系组织课程内容。每个概念都采用陈述句的形式,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明确描述为结构化的命题。不同于定义和术语的罗列,不同于碎片化的知识堆砌。如:
大概念“7”统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重要概念“7.1”和“7.2”从生殖类型和遗传物质基础的角度分解大概念“7”的具体内涵,且大概念“7”包含“7.1.1”“7.2.3”等8个次位概念。教科书编写、教学设计以及学生学习时条理清晰、主次分明。
形成学业质量标准 增强教、学、评指导性
拿到新课标,老师们会发现明显“变厚”,其中 教学提示与学业质量评价的前后呼应引人瞩目,充分体现 学科学业标准与内容标准并重。学业质量标准旨在刻画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评价先于活动。老师们要增强评价意识,习惯于先去看课标的学业质量部分。如学业质量内涵中要求“在与生物和环境有关的问题情境中,如生物防治,运用进化与适应观分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针对相关的生态学问题,尝试提出研究思路或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在附录-教学与评价案例7中,基于对常见的农业害虫卷叶象甲的情境素材,示例设问“有同学提出,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喷洒农药的方式防治卷叶象甲。请你提出其他的防治措施(至少写出2种)。”
目标先于内容。在明确课程目标、主题(单元)目标的前提下,针对“内容要求”“学业要求”,践行“教学提示”,帮助学生从“学什么”走向“怎么学”。针对上述评价要求内容,课程实施中有建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博物馆等场所开展观察活动,增加感性认识;应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重要作用。开展相关的专题自主学习活动。”在“内容要求”概念3 对应的“学业要求”中指出“分析某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具体实例”。接着在“教学提示”中的“教学策略建议”中提示“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分析”、在“情境素材建议”中提示“收集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与生态环境改善的资料”、在“学习活动”建议提示“项目式学习活动∶拟订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体现出学业评价促发展,教、学、评,以及研要保持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