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小津安二郎美食三昧
为了节省家里菜,早餐面包或者粥或者饼,中午饺子或者方便面;晚餐炒饭居多。现在只感觉整个味觉淡如水。超级想吃肉,吃肉,吃肉。哭。
不是有句话叫望梅止渴么?在看完山茶文具店后,便将之前的小津安二郎美食三昧关西篇拿出来读,算是缓解一下低落的情绪吧。
他的第一本书是关东篇,主讲东京的美食,只恨当时去东京时没有接触到这本书,否则一定会按小津导演的介绍一一寻遍。不过呢,在旅游的途中,随便进一家就吃,也有一种随遇而安的潇洒,就点像“浪客美食家”的感觉。
他的第二本是关西篇,主讲京都与大阪美食。京都日本古城,所以书里介绍的随便一家店都有百年历史,而且店面都是独占一地的木制结构的和风小屋,真心赞。
书中的第一家就提到了瓢亭的怀石料理。(此前去东京本来准备尝试怀石料理,只因要预约便放弃了)
怀石料理原为在日本茶道中,主人请客人品尝的饭菜而已。而怀石来自于禅道;为了在长久听禅中抵制饥饿,肚子抱石一块,称为“怀石”;后来就有了给听禅僧人的茶点,再后来有了最负盛名的怀石料理。以上都是百度解释。
书中说瓢亭有自己独创的怀石料理——瓢亭玉子,用料是煮过的鸡蛋和鲷鱼生鱼片,其中雕鱼生鱼片会根据不同的部位用不同的切法才能最好的发挥每一个部位的美味。比如背部要“薄切”;鱼肚要“斜切”,更有嚼劲;鱼尾要“细切”。虽然不明白,但感觉好厉害。日本人就喜欢于细节处体现精致。
书中说怀石料理的吃法很简单,盛着料理的器皿一道道摆上名为“折敷”的木质方盘,除了茶碗蒸,所有的菜品都要在木质方盘上吃完。茶碗蒸吃完后,要把碗放回方盘,盖上盖子。只要按照店员端料理的顺序将菜品吃完便可——突然感觉这有点像和风法餐,前菜,汤,主菜,甜品。在武汉吃的王品牛排和在台湾吃的西堤,就类似于这种,每道菜精致无比,可是等到主食上来的时候,我的肚子已经装不下去喽。
书中还提到了新三蒲的鸡肉汆锅。所谓的汆就一种烹饪方法,先把原料切配好,在旺火上待水烧开,放入原料,水再开时加进调料即成。据说新三蒲的鸡肉汆锅其汤料十分重要,据说有独门秘方,店家不会向外人介绍。只知道鸡肉慢煮半天左右,直到肉煮得烂熟为止。在放到豆腐,卷心菜等配菜之前,先喝浓白的汤。
这颇有点像近几年在武汉流行起来的的猪肚鸡,用猪肚、鸡、药材以及胡椒等熬煮的浓白汤。在吃里面的猪肚以及鸡肉之前,一定要先喝上一碗汤,据说此道菜据有去病强体,养生保健之功效呢。——但是其实我呢并不太喜欢这类料理,感觉清淡了些。
看了关东篇后再来看关西篇的话,感觉少了些许新颖,书里介绍的大多数料理其实在关东篇里也有提到,只是同一种东西做法不一样而已。正如寿司有江户和大阪之分,天妇罗也有关西这一说。看看这些,还是觉得我中国饮食博大精深的多了,除了地域性在口味上的甜咸辣偏好外,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独特食谱,不到那个地方是无法尝到那样东西的。
书中在关西的土特产店里提到了一个鲫鱼寿司,还蛮有意思的,看它的制作方式(要将鲫鱼放在近州米蒸好的米饭中,泡上两年发酵而成)便觉得出来的东西一定以臭闻名,就像瑞典的鲱鱼罐头,中国的臭豆腐和臭桂鱼一样。臭豆腐和臭桂鱼我都是能接受的,以后有机会便想尝试一下这两样。
百闻不如一尝。
看着这些,我怎么感觉越来越想吃吃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