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林紫博士疗愈心理学》168
在马斯洛看来,审美体验是一种高峰体验。审美体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心理准备阶段、感知阶段、心理体会阶段和精神领悟阶段。审美体验是日常体验的升华,是生命整体瞬间的体验,但同样可以看做是一个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逐渐深化的完整过程。其中心理体会阶段也叫作“会心”,标志着审美体验进入精神活动的境界,是心灵对外界事物的深刻把握。精神领悟阶段也叫作“畅神”,是一种精神意志上的通畅和提升,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进入了这种境界,会产生一种豁达与极乐的瞬时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眼即逝的强烈的幸福感,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之极的感受。
我不确定圆子在圣十字教堂的那一刻,有没有产生高峰体验,但我知道,美,可以穿越年龄、种族、语言等等的区隔,直指人心。
林紫机构的咨询室里,常年摆放着一束鲜艳的红玫瑰,这束玫瑰来自一位70多岁的老人,轻度抑郁的她在康复之后,亲手做了这束绢花送给我。虽然是绢花,但在我心里,它充满生命力,时刻对咨询师和来访者们讲述着关于美和爱的故事,展示着美的力量。
同样是咨询室里的花,林紫成都中心的一位咨询师还给我讲了一个她特别感动的瞬间——有一天,她的一个咨询正好结案,当她和来访者一起总结整个咨询过程“就像花开一样”时,小茶几上的那盆真花竟然真的就在那一刻绽放了。无论这只是一个巧合、还是荣格所说的“共时性”,对咨询师和来访者来说,真的是一场实实在在的锦上添花,这份美的体验,对两个人的未来都有着可遇不可求的深刻影响。
美,本身就是一种疗愈,更是在问题发生以前、最好的预防和心灵养育途径。这些年,我们通过林紫妈妈花园,将心理学与艺术人文、自然教育结合在一起,为的就是陪伴更多的父母和孩子、在美的教育之中健康成长。
说到教育,现在的孩子们每天、每周都会有一大堆的作业,家长们也不得不陪着孩子,做父母的一聚在一起,免不了会吐槽陪孩子写作业的苦水。而今天,圆子的学校就宣布了一项决定:让这个周末成为“无作业日”。收到通知,我很感动,给老师留言说:“这几个月来,我接待了好几位因为作业而觉得‘生无可恋’的孩子,他们的原话是:‘面对做不完的作业,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生出来。难道我生来就是做这些吗’?”我知道,听课的朋友,还有很多没有孩子,但借着孩子内心的苦反观我们自己:如果人生永远只有被安排的、做不完的“有用”和“必须”的事情,没有了感受美和自由的空闲,那么,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所以,你的压力和焦虑,也许不仅仅是因为工作量太大、学习任务太重,还因为:我们已经被“做有用的事”、“做最重要的事”占满了,忘了计白当黑,留一点心灵的闲暇和空间给无用之美。
有一个阶段,我的日程安排得很满,感觉到累和压力的时候,我会把自己想象成这座熟悉城市的过客,想象自己是一个旅人,带着初到此地的好奇心,重新去看周围熟悉的一切,然后总是会发现许多新鲜的美的事物和有趣的人,疲惫和压力也会一扫而空。我也很喜欢抬头望天,看云、看日月星辰,回忆自己读过的诗句,或者低头看马路上的落叶和不知名的昆虫,这些小而美的时刻,都会让我感慨造物真是太了不起了,让这一切都美得不可名状。
这些没有什么用的小事,其实只需要抬起头来看看窗外,不用大费周章,但却真的能够增加生命的弹性。
特别想分享汶川地震援助时的几幅珍贵场景给大家——一位老人、每天黄昏时分、在安置棚的门口拉小提琴;几个家庭,在安置棚的窗台上养了花;一对夫妻,在安置棚里摆放着从家里抢救出来的最大的物品:他们的结婚照;
这些,看起来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因为美和爱,却真真切切地支持着一个又一个面临各种挑战的心灵。如果你愿意,可以像我一样,将它们珍藏到你的生命里,让它们温暖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