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不枯竭的秘密 -让生命一直有创造的感觉

2018-08-25  本文已影响295人  逐梦的行者

每一个迎着阳光的清晨都应该是美好的,经过多年的打拼和积累之后,生活工作终于处于一种比较平稳的状态了,可是我又发现,这种状态让我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对于爱折腾的我,多年的工作逐渐让我失去了当初的那份热情,每天重复的生活让我也感到很无趣,仿佛有一股死气沉沉的能量正在笼罩着我,在某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听到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关于《创造与枯竭》这一期时,我好像找到了答案,我目前应该处于一种的枯竭状态,缺少鲜活的创造,今天想就这个话题深入探讨一下,到底我们该如何避免枯竭的状态,让自己一直有创造的感觉。

什么是职业枯竭呢?

美国心理学家贝弗利·波特说,职业枯竭是指一个人有工作能力,却丧失了工作动力。导致职业枯竭的原因可归为两类:无助感和习惯化

无助感就是权力空间问题,是一个人觉得丧失了对自己工作的掌控感,是外界因素控制了自己的工作进程和收益。当一个人彻底失去权力空间,在工作中沦为其他人意志的执行者时,就会彻底失去热情和创造力。

当不能体会到和事情建立起丰富关系的感觉,就容易陷入到职业枯竭的第二个原因习惯化,也就是重复导致的厌倦中。但如果你能因重复学习而不断和一件事情建立更深的关系,就能体验到相反的感觉,甚至会产生心流。习惯化即我们日复一日地重复同样的工作程序,最终被厌倦击倒。波特说,职业枯竭也可称作“职业抑郁”,因为和抑郁症患者一样,职业枯竭者有深深的无助感。

有一位专业摄影师, 在上学时,他迷上了摄影,毕业后如愿以偿进了一家大公司做了专业摄影师,但工作了十年后,现在差不多完全丧失了对摄影的热情。他说,之所以继续做摄影师,只是因为“它是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可以养家糊口。”

外部动机主导个人,是导致职业枯竭的罪魁祸首;因被外部动机主导,我们成了收入的傀儡,并最终丧失了工作热情,从而陷入枯竭状态。

广州晴朗天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袁荣亲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竞争社会”都进入了变态的地步。在这样的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精神会非常紧张;我们是集体主义文化,相对于个人主义文化企业,对个人更加漠视,更容易让普通职员产生无助感;我们的人口庞大,劳动力供过于求,结果使得职员相对于公司处于不利地位。竞争压力、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几个大环境因素会加剧个人的无助感,导致现在的职业枯竭现象更加严重。

职业枯竭、男人的中年危机、女人的生命危机其实这都是枯竭,这三种枯竭都是因为没有呈现真实的自己,抓住真实的外在存在,进而没能构建真实的关系。

男人也得“生”一个“孩子”,这“孩子”可以是作品或事业,如果没有“生”一个事业或作品上的“孩子”,或者这个“孩子”质量很差,就可能会有严重的中年危机,人到中年发现生命虚度时,会产生深深的恐慌。

人必须真实地活着,唯有真实才能碰触到存在,才能使自己的生命能量被看见。真实会带来满满的充实感,饱满地活着的男人或许可以免于中年危机,乃至最终的死亡焦虑。

更好的认识自己

为了避免人生活职业枯竭,我们需要更好的认识自己。

老子曰:“自知者明”;苏格拉底说:“你要认识自己”。东、西方哲人们几千年前说的话竟然是如此相似。可见,认识自我对于个人的人生成长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有位知名人士曾经说过:一个人认识自己的过程是艰难而又曲折的,只有闯过了人生的重重迷宫,才能找到自己、认识自己。先不说了解别人有多么困难,单说真正彻底地了解自己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认识自己不仅需要理论与思考,更需要社会生活实践。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我,在关系中形成,在关系中呈现,在关系中改变。

真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假自我的人,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太懂事的孩子,极可能是假自我;而能折腾的熊孩子,则可能是真自我。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罗杰斯的 “ 成为你自己 ” ,温尼科特的 “ 让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 ,蒙特梭利的精神胚胎论等等,我个人认为其实都有同一个意思,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本身,就是根本性的力量,我们的所谓成长,就是把这个自我活出来而已。

一个迎合性人格的个体,在关系中处心积虑的体会别人的想法,迎合别人的需要,不仅无法建立建立深刻、长久的关系,自己也会空虚而孤独。自己的生命没有被看见和照亮,身心俱疲。

这就是假自体,生命的能量与自我没有建立连接,确切地说,一个人的内在心灵与外部世界互为镜像。

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现代人能做到每日三省吾身的,只怕是极少,但是,至少在心态上、思想上,我们应该融入此一理念,并时时提醒自己。或许不一定每日三省,至少每日给自己一点时间,面对自己,与自己内心做最坦诚、真实的对谈。

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你正在寻找的东西也在寻找你。

认识自我,就是在剖析自我;认识自我,才能活出真实的自我,让自己的生命能量与自我建立连接,形成一种创造的生能量!

寻找创造的感觉

如何让自己不处于人生或职业的枯竭中呢?我想答案是让我的生命一直有创造的感觉。

枯竭,是死能量;创造,是生能量。

创造和枯竭是如何转化的呢?相信很多人有这种经验,一件你很热爱的事,一旦变成一份正式工作或正规学习后,你逐渐失去了热情。为什么会这样呢?

回想这段时间的工作状态,当初那种饱满的热情不知道哪里去,仿佛只是麻木的在工作而已,原来对于财务信息化工作的热爱,到如今对于财务工作的麻木,都经历了什么呢?我的天赋在哪里?我的兴趣在哪里?生活和理想又是什么呢?

我想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找不到创造的感觉了,从更深层次看,之所以找不到创造的感觉,是因为在这件事上失去了话语权。所以实质上,想要拥有一个持续创造的人生,先要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当我陷入沉思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首鲁米的诗:

让你的智慧保持炽热,让你的泪水保持闪耀;那么,你的生命就会日新又新,不要介意像小孩般爱哭。

创造力不仅是要去创造一个外在之物,而首先是你要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否则生命就是一种虚度;当你真实地按照你的生命感觉活着的时候,你就在创造专属于你自己的生命,这是一切创造力的源头。

生命能量只有一种,当它不被看见的时候,会转变成死能量,如愤怒、恨和毁灭欲;当它被看见时,就会变成生能量,如热情、爱和创造力。王阳明所说的“此心光明”,意思或许是他的生命能量彻底被看见了,因而是全然的光明。

我们一直在讲创造力,真实地按照你的生命感觉活着,这就是一种最具有个性化的活法。当你这样活着的时候,你就在创造专属于你自己的生命,这是一切创造力的源头。

现代舞创始人玛莎·格雷厄姆说过这段话:“有股活力、生命力、能量由你而实现,从古至今只有一个你,这份表达独一无二。如果你卡住了,它便失去了,再也无法以其他方式存在。世界会失掉它。它有多好或与他人比起来如何,与你无关,保持通道开放才是你的事。”

生命就像一棵大树,休闲、家庭、事业等就像不同的枝干,如果只有事业这条枝干在成长,而其他的枝干都停止了发育,那么这棵大树就很容易失去平衡,甚至会折断。

如何不让自己处于枯竭的状态,我们需要认识自己,去寻找生存的意义;在没有找到之前,不断地尝试改变,这种改变我想就是超越。

很多时候我们活的并不是真实的自己,我想只有当我们真实地按照我们自己的生命感觉活着的时候,我们就在创造专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我们需要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找到这种创造的感觉,努力去掌握珍惜的规则,重新修补自己已经严重不平衡的人生;我想当我们的自我追求实现的时候,它带来的满足感和巨大快乐将是无与伦比的。

有了这样的满足快乐感,我们的内部动机就会越来越强大,就越来越不容易被外部动机所替代,职业枯竭就越来越不容易产生,因为我们会一直处于创造的热情之中、我们是拿出自己的热情去做真正喜欢的事、我们是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我们在做事时体会自己真正的兴趣、我们在关系中感受自己的问题与需求......

最后,以著名风光摄影师亚当斯传记中的一句话作为结语吧。

一个人在自己天赋的指引下,兴趣、工作、生活、理想都结合到一起,发光发热,照亮和温暖别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