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地产

跨界插足何其多,产业地产应联合深造

2018-05-22  本文已影响1人  4e0783d1674a

近年来,产业地产的形式与形势都在不断发展演变,从原来产业地产行业“少有人竞争”,到现在与产业地产相关联的人群“无处不在”,可见发展之迅速,只是地产作为载体,始终是我们所依赖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盈利模式,这方面急需转变,却迟迟未能如愿,所有发展中的矛盾逐渐集中于此,需要一个质变的突破,带领整个产业地产行业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今天,我们如期邀约中联智创创始人、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实践者曹志国先生,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在这种发展诉求下,产业园区该如何发力?

冷热转换之际,产业地产蓄势待发

房地产冷却,产业地产渐热

 

从现状来讲,房地产的前景是不太明朗的,我们已开始步入泛地产阶段(泛地产指将狭义的房地产与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体育产业、教育、科技等产业融合起来,其实就是将各种行业与房地产业“嫁接”),产业地产渐热,越来越多的人涉足产业地产领域,有拿地做产业新城的,有拿地做综合体、做文化园区或标准厂房的,等等。近年,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创新型产业地产模式也纷纷亮相。

但实际上,真正启动项目的却少之又少!拿到地的也是大规模、大概念、小地块,而拿地的主体好多已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些产业大咖了,跨界拿地增多,比如基金公司,比如大家所熟知的京东。

产业地产惊世之作蓄势待发,关键之点在于盈利模式的突破,产业园区及产业人还须深入探索“产业园区该如何发力”?

我们首先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具备不具备发力的条件?我们有什么?

2.该如何发力?

3.发力的支撑点是什么?

大家可以聊聊各自的项目,说说各自的观点,随意探讨。

一件事无论太晚或者太早,都不会阻拦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这个过程没有时间的期限,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开始——《返老还童》

大咖言论集锦

表俊辉:

难啊!各方面都还未准备就绪,比如经验、人员、模式探索。当然,关键是方向和决心,这些内部环境的软硬条件是造成很多项目无底气,没启动的重要的因素!创新的底气越不足,越是依赖原来的盈利模式,靠载体挣快钱,很难舍弃!

内在的自卑,造成外在的畏畏缩缩,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大的开发企业,明明有好多产业土地储备,但就是不启动的原因。

徐文帅:

我的愚见是,企业不发力,多少与企业家的担当有关,快钱挣习惯了,手握地产,图眼前之利远大于产业梦想!科技型企业,除国企外,感觉大多都在给ZF演戏。同时在静侯载体的土地升值带动企业增值。

赵轩:

刚做产业的时候学到一个词叫“投资回报率”,拿地企业总是会计算回报成本回报时长,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有的企业后期开发力度不够、或者战略跟不上、或者政策变化了。总之,开发企业乐观的估算了回报率,然后随着开发的深度的增加,暴露的问题会随之增多,如此便容易自我沦陷。

小康:

产业地产不好做,主要看政策,还有区域环境规划。没有招商环境政策,很难吸引企业聚集,没有企业来就无法带动产业,这是一个闭合的循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现在各个地方都在盲目招商,造成地方政府在抢企业,给条件,竞争越来越无序。市场也在寻找合适的土壤,没有好的政策土壤和区域环境,则无法培育市场,企业都是为了利润,为了发展,都是在跟着政策走,所以好的区域环境还有政策优势,会有很大影响。

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副秘书长王永刚:

许多开发商蓄势不发,一是,在等十九大政策,对当前的政策环境还心存期待,毕竟政策很可能是成事东风,也可能是拦路老虎,当前盲目乱走不如等待风声;

二是市场还没打开,市场是带动企业和资本的重要要素,为了项目,企业也需要保底之下,降低风险,伺机而动;三是,政府,开发商,企业合作共赢的模式,是大家认同的发力方向,还需要逐步摸索。

曹志国先生归纳总结

故事讲再大,不如深造实力

以上各位行业人士的看法基本覆盖了三个层面:资本、政府以及市场和企业,最后落脚到“共享共赢”的趋势,产业发展之根本已经不是开发商自己能独立打造起来的了,产业集群也不光是靠政府的政策能吸引来的,而是需要跨界合作,资本、科技、开发商协同联合,在加上政府的政策和产业基金配置,就是一个生态闭环。

方向和条件是这样的,那么再回到产业园区的发力问题上来,其实不是开发者不想发力,而是有以下顾虑:

第一,故事可能在拿地的时候讲的太好听了,在落地的时候稍微有点难为情;

第二,听故事的主人翁要求故事要好听,时间的推移,落地难度有点大;

第三,实体经济确实不太好,好企业不来,一般的企业政府也不太感冒;

第四,关键是开发者不具有做产业园区的基因和完整的人才体系,运营体系;

第五,成本一测算,和总部要求的利润差的太远,根本不值得开发,只能等待变性和土地升值。

发力前如果准备不全,你会发现光有资金是不行的,做产业照样使不上劲。比如你有开发资源,没有产业资源,就和国内知名孵化器、众创公司合作“讲大故事”。

结果只能是把孵化器、众创作为一个特别大的噱头来展示,实则空有其表,故事讲得太好,几乎把自己也绕进去,这样的案例我们看到太多,其中不乏国内的一些知名的产业运营商。

其实,讲故事没问题,但要看我们是谁,和谁在讲故事,故事讲的自己相信吗?故事的场景是否能够引起倾听者的兴趣!这不只需要讲故事的艺术,还需要实实在在的落地实力,不只说的好听,还要说到做到。


方向和决心

耐得住寂寞,合力追逐产业梦

在趋势下的方向和决心,是至关重要的:跨界融合,找优秀的基因进行生态搭建,让专业人干专业事,整合共赢会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较长的周期,“产业地产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像传统的房地产一样追求短平快,应下定决心以企业家的思维解决企业家的经营诉求,这同样也是中联智创一直以来的宗旨!

未来产业地产的特性是在长效的服务中形成收益,而不是一次性的买和卖的收益。只有真正解决好企业的痛点,才能做好产业,进而做好产城融合。这就需要研究产业链,研究产业生态,研究服务、技术、资金、人才、市场,做好这些支撑配套,搭建好平台,帮助企业通过平台减轻重资产配置,改变中国企业的资产结构,让企业轻装上阵。

欢迎大家借助中联智创平台进行资源整合,以企业家的眼睛看产业世界,一起解决企业家真正的经营诉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