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里那些堕落的大学生,绝不是活该如此
文/追风筝的哈桑
首语:“我一直想为那些角落里的失败者寻找一种理由,告诉他们这个世界并不值得你为之抛弃自己。”
如果把那些成功者看作少数,那么这便是一个不关心多数人的时代。
而大多数人的失败,或许也并不是“罪”有应得活该如此。
大学生,多么庞大的一群人,由于自己一路走来的种种经历,我对于这个话题也有着自己的一份执着与思考。
这是一个宣扬成功的时代,而人们对于成功的定义又恰恰很一致。
超越常人的智商,碾压同龄人的简历与才华,可以和明星媲美的微博粉丝数,足以让所有人压力倍增的惊人收入,同辈压力无处不在。
当所有人看到一个90后甚至00后月入百万时,大家无一例外地都会去赞扬,去鼓掌,去喝彩,去宣扬。这件事多么振奋人心呀!一个年轻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完全的经济独立甚至经济增值,在某一方面来说确实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但是另一方面呢?
有多少90后顶着与日俱增的考研压力,只为了混一个看起来还不错但是却并没什么用的学位?
有多少90后毕业之后去富士康,然后可能运气不好点也免不了跳楼的绝望?
有多少90后大学毕业才发现原来学校不好也可以成为用人单位拒绝你的一个理由?
有多少90后花着父母的钱在这个教育系统里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才发现原来所谓上学不过是混吃等死?
有多少00后并没有鲜艳的衣服穿,也没有明星那般耀眼的父母,当他们看着《爸爸去哪儿》时会不会问:为什么我们没有那样好看的衣服?
有多少00后沉迷于种种各异的直播平台,以这个时代诡异的口味来获得一些流量与打赏?
有多少农村的年轻人或许根本不想上学,沉迷于种种这个时代的平台,为微博提供博人眼球的笑料?
有多少人在为了快乐活着,而不是只是拼命地告诉别人我在挣扎,我在努力,我可以月入百万,我也找一个土豪实现逆袭?
......
凡此种种,多如牛毛,不可胜数。
我们在拼命地宣扬少数的成功者时,似乎完全已经忘记了角落里或许有一群挣扎的人,他们还没死去只是因为这个社会不让他们死去,因为只有他们活着,才能提供少数人的优越。
有时候,这个时代或许全是失败者,因为成功者也在看着失败者失败。
角落里那些堕落的大学生,绝不是活该如此有时候,我真的很用力地思考一些很是热闹的综艺节目,只是思考。
后来发现这样的思考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没有人会在乎失败者,不是吗?
一个人失败其实并没有什么说服力,但是群体性的堕落却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无奈。
在我看来,《最强大脑》只是为了证明大多数的求学者都是傻子。
《爸爸去哪儿》也无非是想证明有一个明星的老爸老妈生下来便是万众瞩目,他们不需要起跑线,因为其余人在落地的那一刻便输了。
《中国有嘻哈》本着嘻哈的目的选出一个冠军却闹了一系列让人瞠目结舌的绯闻,这似乎证明中国没有嘻哈,只有自嗨。
......
这个时代大家都在玩,而且玩的很开心,有时候却很悲哀。
不知道你们玩不玩快手?
我下了,看了其中一个视频,然后就卸载了。
因为恶心。
一个很胖很胖的女人在啃着一块巨大的肥肉,而且什么都没有配,肉还在往嘴里送......
而人们居然觉得这是“好的”!
还有很多,那些野蛮生长的世界简直是在挑战着每一个正常人的底线。
但是这并没有什么问题,或许那只是她想吃肉罢了,这也无可厚非。
但是,无数人的点赞转发难道没有丝毫的恶趣味与低俗的成分在里面?这一点我保持沉默。
回到起始的话题,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失败不是活该如此?
角落里那些堕落的大学生,绝不是活该如此我认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你可以说他不够努力,但成功往往绝不是只靠努力。
攻击一个失败者最好的理由便是:你为什么不努力?
这是一个无法反驳的绝妙论证,因为假如你努力了,那你为什么还是失败了?这简直就是一个铁逻辑。
有的人不用考研,本科名校,硕士博士直接保送,一张华丽的简历便是最好的敲门砖。
但是这应该并不是那些多数人的轨迹,来自二本甚至专科,拼命努力,考研考博,似乎陷入这个体制无法挣脱。
他们不是不想挣脱,或许只是不想辜负父母这么些年来的心血与支撑,与其冒着一无所有的风险,还不如在这个系统里一天天老去。
努力的人或许能逆袭,但是大多数人是失败的。
在《中国合伙人》里面有这样一段台词:
中国的学生是全世界最失败的学生,高考淘汰一批人,考研淘汰一批人,雅思托福淘汰一批人,失败失败,全是失败.....
人数多,就意味着失败,这一点无可辩驳。
你要和太多的人去竞争,去把更多人斩于马下,去击败更多的对手,去把自己切成好几半去活着,能活下来的全是无所不能的“妖精”。
事实上,努力的人更容易失败而不是成功。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人都只是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资源、资本、信息不对称.......
让一个人失败有很多种因素,但是让一个人成功却只有一个标准:钱。很多人都说这是一个很俗的标准,但是却很真实。
下次再有人说,你失败因为你活该没努力,要是换做我,我一定不会和他做朋友。
因为我不打他,出于我的教养。
二、缺乏关注,野蛮生长也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很多人都在野蛮生长,我自己或许是如此,但是比我还野蛮生长的人我相信还有更多。
因为有的人不光是没人约束,他们甚至没有机会接受教育。
很多人本科的生活就是一滩死水,一滩没有希望的泥沼,这句话并不是言过其实。
本科的生活,无非是让一个一百多斤的年轻人变成一个只会打游戏的胖子。
让一个怀揣梦想的女生,变成一个只会化妆和逛淘宝的油腻女人。
但是,这绝不是他们的错,绝不是。
“大学,非有大楼者,乃有大师者也。”
但是很遗憾,没有大师愿意去那样的学校,在那里只有收钱办事的大学辅导员,只有上课只为完成任务的硕士讲师。
每一次颁奖,就是多数人的死亡,因为那相当于直接告诉他们:你们去死吧,反正像你们这样的loser毕业以后也不会有好工作。
教师评职称,院长升官发财,学校发展宣传等等……
他们都需要那些优秀的少数人,因为这似乎是社会的一种法则。
优秀没有错,错在于只把关注给了优秀。
野蛮生长没有错,错在于让多数人只学会了顺从而没有了反抗。
三、一次失败,决定了此生全部的失败。
这句话很绝对,我知道在这个辩证法盛行的年代大家一定恨不能跳起来反驳,但我还要这样说。
有人考研就考了五年,从二十二岁到二十七岁。
简历是累加的,就像一个人的财富。
如果一开始就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你指望在上面写什么?
社会的悲哀在于,它要求你在毕业后就成为一个合格的“被使用者”,而不是一个半成品。
于是你会看到这样一条熟悉的轨迹:没考上好大学,没找到好工作,生活没希望,慢慢烂在了某一个角落。
当然,一家之言而已。
我经常在想:自己怎么才会快乐?
答案却总是落到一个点上:钱。
但我坚信,这并不是唯一的答案。
即使大多数人是失败的,这个社会也不会垮掉,因为那些成功者有义务去挽救,这不是一种道德绑架,看看他们一生的轨迹,理由就会变得很清晰。
一将功成万骨枯,少数人赢了,但是角落里堕落的那些人也并不是活该如此。
你一定以为我在为堕落找理由,而我却理解为自己在寻找一种平等的存在,在那里至少不会因为某种与生俱来的差距而轻易毁掉一个人。
这个世界并不值得你为之放弃自己,所以你只能努力。
我是哈桑,一个不愿分享的无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