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多读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1-
前几天物流老师在课堂开始之前就给我们两个班级做了个关于“看完一本书需要多长时间”的调查,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大约只有十分之一的同学才保持阅读的习惯,剩余的十分之九,大概都和我一样,把时间花在“忙,盲,茫”上面。
仅仅一个简单的调查就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呈现出的一种病态——不爱阅读,不爱读书。于是,老师给我们举了她七岁儿子的例子。
老师在小孩刚懂事起,就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保持着每天朗读故事文之类的书籍给孩子听。幼娃时期培养的阅读习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子现在已经可以自行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每个月的阅读量将近三四万字。
而他还只是个一年级的小朋友。
有次孩子的语文老师安排全班写几句话小作文,孩子随后就洋洋洒洒写了将近三四百字的文章。作业检查时,物流老师认真看了孩子的作文,除了几个错别字,几乎挑不出毛病。于是,物流老师把文章发给在小学当老师的朋友,询问意见。朋友看后,很惊讶孩子的写作能力,对于一个只有七岁的一年级孩童而言,他的文笔已经达到了三四年级学生的水平。
讲述到最后,老师淡淡地说,“多读书带给一个人的知识广面和深度是潜移默化的,我孩子就是个例子。”
的确,阅读面越广,所带给一个人的改变就越大。
高中是我阅读最多的一个阶段,在那时候,明明是学习压力和时间最紧迫的阶段,但却是我阅读量最富足的一个时期。那会儿,三毛,余华,郭敬明等人的书籍都看了不少,以及意林,青年杂志。
高中能保持每日的定量阅读输入,一是因为老师要求写读后感,二是抽空看课外书会让压力便淡便浅,而最主要的就是没有手机网络的诱惑。但自从上大学后,手机,电脑,各大受众软件充斥着日常生活,日子过得比以往自在得多,汲取知识量却变得最浅。
想锻炼身体,却做不到坚持早起跑步。想多读书,翻上几页就忍不住刷手机。间接性的踌躇满志,持续性的得过且过。生活是滋润了,眼界圈子是扩宽了,但阅读层次和广面却因为外界因素影响以及自身的不自觉变窄小了。
-2-
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在微信微博上疯转: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就如同现在很多孩子一样,他们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勤勤恳恳整天对着一本甚至多本的书籍?不懂爸妈为什么总是要求我用功读书?多读书会自己有什么好处?
他们总会想“如果这世界上不用读书该有多好,如果能把时间花在吃喝玩乐上该有多美满。”
有这些孩子甚至在父母要求他们好好读书,多多阅读时,也总是以一种敷衍的心态去应对。父母盯着时,乖乖装模作样在看书写字,而一旦发现身旁人时便慵懒涣散。
我们常常带着功利性去看待“多读书能带给自己什么改变?”如果没有,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保持这种习惯?
在奇葩大会里,樊登读书会创始人与高晓松老师对峙的观点即是樊登读书会创始人在呼吁大家多读书,并称“你解决不了的事情,总有一本书在等着你”。同样博览群书的高晓松却现场回应,“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能靠读书解决,那这世界是不是太容易了些?
有人对樊登创始人的见解不满,如果充满功利性去读一本书,那读书原本的意义就变质了。
我们多读书,不是为了一定要从中学到些什么,而是能把书本与生活联呈一方明镜,看看镜内的自己与书本上的人生有何不同。
就好比杨绛先生曾言:“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无独有偶,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二是为了消遣,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但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
![](https://img.haomeiwen.com/i7111207/089d3d131ff6fb47.jpg)
-3-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让我们看到了董卿“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一面,这和她通过日常阅读的积累是分不开的,一个有内涵的人,说话都闪着光。
环球人物对董卿的采访视频里,董卿谈道:自己从不觉得读书就直接了当对人有自愈功能,读什么都有用,开卷有益这四个字还是可信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带着目的去读一本书。
没有量的输入,谈何有质的输出?知识的潜力就如同砂砾底下的泉眼,不知何时就会有大量清澈甘甜的泉水涌出。
想起董卿爸爸对她教育的话:马铃薯再怎么打扮也是土豆,有时间照镜子,不如多读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丑多读书。
而董卿的美在于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于涵养,不在于外表的修饰。
-4-
让人感概的是,在这个忙碌功利的社会,很少有人停下脚步读读书,当下很多人的时间被上网,电视,手机占据。据统计国人一年人均0.7本书,邻国小日本人均多达40本,最多的国家以色列达64本。为什么泱泱大国却占据如此少的阅读?是因为我们的书籍少?还是因为书籍贵?
人需要充电,需要学习,那读书能带给我们些什么呢?
1.自身的气质。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在这方面上,董卿和欢乐颂里的安迪就是很好的例子。
2.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倡导多读书,读好书的新时代里,全民读书是长期被提倡的趋势。像大部分写作的人都很注重阅读,因为只有输入,才有输出。同时,多读书,有助于提高思维想法和理解能力。像老师的小孩一样,浏览不同的书籍,即使是简单童话故事,潜移默化里带来的提升也逐渐浅而易见。
3.静思沉淀,充实知识面
曾在微博上看到一条很搞笑的段子,人丑为什么要多读书,就是当你看到美景的时候,想到的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哎呦卧槽,好多鸟,好多鸟啊,卧槽” 。
段子表面只是单纯地区分了知识面程度的高低,但背后的道理却告诉我们,营养量的知识汲取,为了避免因为自己的无知而弄出荒唐的笑话。
-5-
杨澜曾说,有人会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当我们会深思为什么要多读书时,其实你心底里已经有个很迷晃的答案,你至少知道,多读书对你有意,即使不一定有益。
而我们为什么要多读书,大概就是能让自己过得与众不同却不失礼节吧。因为默默付出的每一份努力, 都会以另一种方式返赠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