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需要被别人认同的世界里

2017-10-30  本文已影响0人  成长是刚需

最近听“得到”解读的《围城》里讲了书里的几座围城,最后一座“自我之城”是困住主人公方鸿渐的根本之城。方鸿渐无法找到内心真正的“自我”,而是一直想要迎合他人的期望。为了满足父母的需要,回国前买个张假文凭;为了满足学校的需要,教了一门和专业无关的公共课程;为了满足周围人的误解,和一个不是真正喜欢的人结婚。对于“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盲目渴望,让他无论怎么挣扎都逃脱不了被束缚的命运。钱钟书也许早就认识到“对自我的封闭”才是世界上最难冲破的一座“围城”,所以用尽辛辣讽刺的笔法为我们写了这么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

世界上有两种极端的人,一个是太自我,一个是太顾及他人的感受。太自我的人很另类,他们我行我素,完全不顾及他人的眼光和感受,敢想敢做。这类特立独行的人如果找对了路,成就就会很大。乔布斯算是典型的自我主义者,他在工作上是偏执狂,在生活上是情商极低的二百五。可谁叫他是乔布斯呢?没有这种特立独行且正确的魄力也成就不了苹果公司。另一个极端就是《围城》里的方鸿渐,无主见、老好人、很“随和”、就怕违背了他人的意愿,永远活在需要被别人认同的世界里。这类人不显眼,没特点,无所作为。

活在需要被别人认同的世界里的人情商“过高”。太自我的人情商过低,因为他们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活在他人世界里的人,只顾及他人的感受,完全不顾及自己的感受,只要他人开心就行。本来这是一种情商高的表现,毕竟你让人家顺心人家就会更喜欢你。可是,如果只注重他人感受而不在乎自己的感受,那就变成了完全没有主见和特色的“万金油”,甚至会被贴上“墙头草”的标签。任何人都没有办法让所有人都满意,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那他本身就变成了非人非鬼的异类,最后受伤的只能是他自己。

别人的世界是私人定制的,不适合任何人。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只有自己才真正了解自己。别人的活法或者别人指引的道路只能作为参考,不能照抄。再说,世界上有无数的“别人”,技术上也无法照抄无数个“别人”的活法,有些活法可能都是互相矛盾的。正确的活法应该是,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后自己拿主意。

在需要被别人认同的世界里活着,不如说已经死了。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没有思想的躯体只是行尸走肉,活着就等于死了。在《围城》的最后,方鸿渐独自走在街头,他仿佛另外有一个自己在说:“完了!完了!”。 感觉就是对于生活的绝望。

我们应该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固然太自我的偏执狂容易成就伟大事业,可毕竟乔布斯只有一个,100个雷布斯也只是步人后尘,一定程度上也是活在他人的世界里。但你又不能不承认雷军是成功的企业家,他知道自己成不了乔布斯,但是从乔布斯的思路(甚至copy不走样)出发,从模仿到创新,即不自我,也不封闭自我。

战国末期楚国辞赋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写道:“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这一份恰到好处的美,岂是那么容易获得的?

做到恰达好处是人生的一大课题,需要我们慢慢积累、反复思考、不断迭代找到那个点。如果你此刻就是那个生活在需要被别人认同的世界里的方鸿渐,赶快跳出那个围城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