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一生忠君爱国,为何却以身殉国?
一代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传奇?
他从兰台侍读到三闾大夫,最后升为左徒,观局势拟新法,提倡“美政”,主张六国合纵,共同抗秦。他辅佐三代君王,以天下为己任为担当,为何落得以身殉国的结局?
屈原诞生在公园前34O年左右,湖北秭归县一个寅年寅月寅日神奇的日子。
父亲伯庸,思量着他的出生时间,为他取名为“平",取字为“原”,是希望屈原能够胸怀″正则″,性情“灵均″。他也用一生的时光证明了不曾辜负父亲和家族的期。
当时已是繁盛的楚国,傲然耸立在南中国的土地上。经济文化虽都高度发达,但当时社会正在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在政治上已经出现了衰颓腐败的′的动荡。
七雄争霸,各国君主为了权力和领土,不断发动战争,将死战死沙场,百姓流离失所,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屈原虽出生在贵族之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富贵没有腐蚀他的灵魂。他经常跟随父亲巡视屈地,亲眼见到频繁的战乱为百姓带来的痛苦,无数人饥寒交迫,背井离乡。一幕幕悲惨的画面深深地触动着年少的屈原。男儿的血液在他的肉体里沸腾,激起了为国为民奋斗的理想。而且生根发芽,伴随一生。
他立志发奋读书。六七岁时,村里同年龄大的孩子们都爱打打闹闹,疯狂玩耍,但屈原只会一个人安静地躲在房间里读书。《诗经》,《尚书》百读不厌,爱不释手。有时一整天,直到家里人找到为此。
每次放学,别的伙伴都到家了,唯独他还没回来,家里人因为担心,一次便让姐姐跟随后面,发现他和同学们分开后,独自一人往一个隐藏的小山洞走去,姐姐走到洞口才发现他是躲在这里看书,山洞里整齐地摆放着许多竹简。姐姐非常高兴。这个山洞后来被人们称为“别有洞天″。
屈原爱读书,如饥似渴地吸收书中的每一滴精华。多少个酷暑寒冬,“别有洞天"伴随并见证了他的成长。
屈原的作品充满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色彩和神奇的意境之中。独特的楚辞风格。令人百读不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中的屈原感叹着世间百姓生活的凄苦和悲凉,拭去眼角的泪水,现实中亦是如此。一生为百姓,为国家着想。
一年楚国大旱,农民几乎颗粒无收,多数百姓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当时有一个传说,在凤凰溪雷劈石的附近,有一块奇特的怪石,看起来很像一座米仓,当地人称“米仓口”,相传它是天柱山山神在人间干旱之时,为挽救苍生“点石为仓,指沙为米”的杰作。
屈原趁着家里人不注意,将一袋新买的米偷了出来。将米背到了“米仓口”,将米粒摆放在了仓口之下,让人们以为米是从石中滑落出来的。人们发现了这些“从天而降”的米粒,纷纷猜测是天柱山山神显灵,施米人间,跪地叩拜,感谢苍天。父亲知道后非常感动,告诉他要用所学来救天下苍生。
父亲的话给他指引了人生向标,屈原心中有了更大的梦想。他立志要拯救天下苍生。解百姓之苦。
公园前320年的仲春三月,楚王各地搜罗人才。听闻屈原的博学而勤奋,便一纸诏书,屈原离开了家乡,踏上了去京城的路。开始了他坎坷传奇的一生。
年轻气盛的楚王,心中也有一番雄心壮志。也同样希望自己能守住祖辈留下的万里江山。
他们一见如故,楚王诉说着想要一展宏图的抱负。让国家强盛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君圣臣贤,二人一拍即合。屈原立 誓毕尽所能,誓死辅佐君王。
屈原前往鄂楚为县丞,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与百姓同住,一同耕耘,融入到百姓的生活之中。多次请君王减免百姓赋税。
公园前319年,屈原被调回京都。被派去楚兰台宫作文学侍臣,后任命为三闾大夫,肩负国家更重要的债任。百姓相送,皆涕泣连连。
屈原对当时的楚国局势有着准确的认知,更对楚国的发展有着不俗的见解。
秦国强势出征入侵,迅速占領楚国占据的巴,蜀一带,让楚王措手不及,十分心痛。
屈原劝解楚王,必须让楚国强大起来,才能解除秦国压制。
拟定新法就此开启,内容有六条。 第一,奖励耕战。奖励农耕,是为了增加赋税,富国富民,奖励征战是为了加强军事战略装备。
第二,举贤能,唯才是举。国家发展,人才最重要,让有真才实学的人走到国家第一线来。
第三,反壅蔽。也就是要破除君臣、于老百姓之间的沟通障碍,君王最应该听取百姓的声音,了解百姓之所需。
第四,禁朋党。鉴于楚国的贵胄和老世族往往结党营私,狼狈为奸,对不同政见的臣工大肆攻讦,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约束杜绝。
第五,明赏罚。在战斗中要奖罚分明,让战士知道对错之分。
第六,移风易俗。屈原对楚国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一个个能言善变。用国家利益换取一己之私的人,绝不姑息。
变法之路触动了一些贵族的利益,虽然他们极力反对,但也让楚国迎来了新的辉煌。
屈原建议楚王与齐国联明,签定六国合纵,共同抗秦。却遭到大臣们的反对。
难道他们看不局势吗?
他们是害怕秦国的势力,只想求和,他们只想用妥协换取眼前的安稳,丧失了斗志,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这是失败的原因之一。
而屈原看得透彻,与秦求和,只是姑息养奸,时机一旦成熟,秦国会一并吞下楚国。屈原的建议也得到了楚王的认同和支持。
公园前319年,屈原肩负重任,踏上了去齐国的路。与齐王商谈“六国合纵”之策。他的才华和能力得到齐王的赞赏,成功签下了合约。又向剩下的几个国家出发,阐明来意。六国联手,共同抗秦。
新法的推进,六国的合纵,促进了各国的安稳,楚王登上皇位,成为了一代帝王。他要继承父亲统一天下的梦想。然而这一切最终只是个梦,一切化为泡影。
楚国最终灭亡的原因是张仪的到来吗?
反对变法官员中,楚大夫新尚是一个诡计多端的人,表面上支持变法,暗里却勾结“旧派”一起反对屈原。
再者,屈原的才华横溢,百姓拥戴,诸国扬名,楚王也有几分忌惮,万一他心生歹念,起兵造反,那如何是好?耳边越来越多的谣言开始动摇了楚王的初心。两人渐行渐远。
屈原失势,秦国大喜,张仪剩虚而入。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粉碎六国合纵,终止变法。
张仪假意向楚王议和,并献上大量金银珠宝,并还归商于之地六百里,与楚国求和。
屈原当然知道是陷阱,苦苦劝说,却遭大臣靳尚诬陷是因为张仪不愿给他一对白玉壁,楚王竟然相信了。当场罢免了屈原的职位。降为三闾大夫,逐出宫外,从此不得召见,不得干预朝政。一腔热血,一盆冰水,曾经燃烧的热情化作一滩灰烬。三杯酒,形单影只,月下独亭,空留余伤。
楚王真的相信张仪的污告吗?
其实不是,他是在为除去屈原找到了一个出口,也是他走向灭亡的开始。抛弃一个屈原,丢掉了一个王朝。
他终止了六国合纵,与秦签署了联盟协议,等待秦国归还六百里商于之地,结果是六里地。终止六国合纵又让其四面受敌,齐王愤怒至极,又暗中派人出使秦国同盟,灭掉楚国。
公园前312年,此时的楚王明知上了张仪的离间计,碍于面子,也不好召回屈原挽回局面,而是派兵伐秦,十万大军白白搭上了送入虎口。汉中之地归属秦国。六国合纵的消失,楚王违背盟约在先,各国以此为借口向楚国发起战争,让楚王腹背受敌,打不过,只好割地求合。
而后赴约落入秦国圈套,客死异乡。而谷顷襄王继位。但因年少无知,又听信一群奸臣的谗言,革去屈原的官职,放逐江南。
楚王的结局悲惨的,在最后的时光里,他可曾想起屈原,曾经他也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如果一直相相信屈原,坚持变法,也许能已经一统天下了。
屈原以一己之力对抗一个腐朽的王朝,真是时代的悲剧。国破家亡,屈原悲痛欲绝。
公园前278年五月初五的这一天,一位爱国志士离开了这个世界,坚持了一身的梦想。终于放开了她被禁锢的灵魂。投入汨罗江结束了他的生命。
“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屈原的灵魂得到了真正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