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经济学 (2014-01-24 21:34:42)

2017-04-12  本文已影响0人  盛临九洲

2017-04-01撰写者:赵海宁院士 文章来源:公众号传奇创业集结号

上篇博客后面,有一个很棒的评论“自然造物、对应天成。。。。”,才发现很少有从经济学探讨人类对事物的态度怎样产生的?所以这几天一直在研究理性经济学。

经济学所谓的理性,并不是如同太阳每天东升西落那样的“常识”,而是将宇宙的中心从我们居住的地球移至太阳,从而简单地解决所有星体运行规律那样的智慧和勇气。

查找了一些相关的文章,其中“经济学理性范式的两大困境”的观点应该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写道:

如果经济学把“自杀”与“吸毒”之类的行为都囊括到“理性”中去,那么经济学对“理性”的定义肯定有问题了。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其常识性的意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义”。如果一个概念离开了它的常识语义,那么谁还能真正明白它的含义呢?

我们通常理解的“理性”,或者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理性”,往往是指一个人不受情绪干扰、冷静处理事件的能力。在很多场合,“理性”也包括了行为人对一些“短期诱惑”的克制。从这点看,一个人的“理性”恰恰应该表现为他对“烟瘾”、“酒瘾”和“毒瘾”的克制。

但现在有一个经济学家居然告诉你,放纵自己的“烟瘾”、“酒瘾”和“毒瘾”就是最大化自身的偏好,因此这种行为也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这是不是很荒唐啊?(参照我的上一篇博客----人类文明的象征······)

这个问题,需要从“社会贴现率和犯罪率”来再平衡

我认为,人们保留了对毒品的需求,基本上是理性的选择。因为不得不承认,毒品有弊也有利。如果开禁,我也相信人们会合理地衡量得失,其偏差不会比投资股市大。

有人会说,股市的损失小,吸毒的祸害大。这是对的,但利害关系越大的选择,人们就会越谨慎。

对于一个第二天就要受刑的死囚来说,其生命的贴现率非常高,也就是说,未来对他来说,根本无关紧要,那么他选择吸毒成瘾,或许是最能增大他生命的总效用的方法。这个逻辑推导下去,结论就是:对自己的前途不乐观的人,选择及时行乐和自暴自弃的生活方式(包括吸毒),可以增大他预期的效用。所以不能单纯以吸毒人数的增减来衡量得失,假如玛雅日是真的,2012年12月11日这个星球在24小时后就要毁灭,我们就会彻底调整我们的时间表,以便我们的个人幸福增加到最大。试想想,我们在那24小时里会做的事情,将会是多么不可思议啊。

用我熟悉的一个台湾艺人欧阳靖的个人经历,来实际支持上述观点:

欧阳靖台湾艺人谭艾珍(家有仙妻主演)之女,德、中、犹太混血。早产儿,心脏有洞,右眼渐盲只看得到色块,而且要每天服用癫痫药。酗过酒、戒过毒、搞过乐队。设计才华横溢,容貌不似生活在人间,精灵女子。有5年平面模特儿经历,摄影师,音乐人。欧阳靖在台湾网络上很流行,有奇摩家族。舒淇主演的《最好的时光》中现代的一段就是以她为原型的。2005年出演电影《爱丽斯的镜子》。2008年脱离演艺事业,撰写了一本长篇伪科幻小说《吃人的街》并出版发行。

我想,这个外表怪异的女子独特的生活方式当然不会被认为理性,但却是任何一个“心脏有洞,右眼渐盲只看得到色块,而且要每天服用癫痫药”人都可能的理性选择。

避害趋利是本能,但人对利害得失的判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价值观)更加深远,也更加曲折。在生物世界里,我们可以看见直截了当的弱肉强食,而在人类社会中我们还能看见政治、宗教、道德、伦理、技术、艺术、文化等等更加丰富的竞争形态。

问题是,这些复杂的形态改变了人类作为一种生物而固有的避害趋利的本能吗?经济学认为:没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