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显山,不露水,才是大智若愚—苟到最后的仁元王后
关于李朝“老夫少妻”的组合,先前已经盘点了宣祖和仁穆王后、仁祖和庄烈王后,今天继续给大家盘点第三对:相差26岁的肃宗和仁元王后。
说到肃宗,总离不开提到李朝大名鼎鼎的四大妖女之一:张禧嫔。
作为南人势力重回朝廷的依仗,张禧嫔虽然作为庄烈王后的宫女入宫,但却得到了南人派的鼎力相助,因此很快她便得到了肃宗的宠幸。时肃宗生母明圣王后和肃宗曾祖母庄烈王后不睦,明圣王后和仁显王后均为西人派,眼见肃宗沉迷于南人派的张禧嫔,明圣王后极力阻止,孝道至上的约束下,肃宗不得不暂时放弃册立张氏为后宫的想法,也不得不遵从母亲的意志将张氏赶出宫外。
虽然遭遇了不小的挫折,但南人派并没有就此放弃,所以在明圣王后离世后,在南人派的努力下,张氏重新回到了宫中,并顺利被封为淑媛(李朝后宫嫔妾最低等级,从四品,此后为正五品尚宫,一直到九品)。
此后,仁显王后、张氏以及后来西人派送来援助仁显王后的金氏都在为能生下肃宗登基后的第一个孩子而努力。肃宗对张氏的宠爱无人能及,就连中殿仁显王后也被比了下去,所以很快地,张氏生下了肃宗的第一个王子,也就是后来的景宗,肃宗喜出望外,没多久就将这个孩子册立为世子。张氏作为王室的最大功臣,地位自然也节节攀升,被封为了正一品禧嫔,为李朝后宫最高品阶(王后、世子嫔无品阶)。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27008/c540a1f1c3d96b20.jpg)
有着肃宗的独宠,又有世子傍身,禧嫔张氏和男人派的野心逐渐膨胀,肃宗本人也是喜新厌旧,同时出于平衡各方势力的需要,以仁显王后善妒的理由将其废黜,并赶至私家,改立张禧嫔为中殿,南人派也得到重用。
不过肃宗的喜新厌旧注定了张禧嫔的中殿之位也很有可能被更年轻貌美的后宫取代,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张禧嫔采取了和仁显王后宽带后宫截然相反的政策,她对一众后宫,包括稍有姿色的宫女,动辄敲打警示,让她们远离肃宗。又勾结前朝,为世子培养势力。
如此种种,逐渐被肃宗厌恶,于是在肃宗的暗自授意下,有大臣制造了“闵妃复位”的舆论。肃宗也顺着舆论,翦除了南人派势力,重新任用西人派。仁显王后得以复位,张氏重新改为禧嫔。禧嫔张氏觉得自己受到了奇耻大辱,开设神堂诅咒仁显王后,致使仁显王后病重离世。诅咒之事被揭发后,禧嫔张氏也被赐死。
最宠爱的后宫和最敬爱的妻子离世,照理说肃宗应该也该收收心了。但大臣又以儒教论道,警示肃宗宫中不能没有女主人。经历了仁显王后和张禧嫔的斗争,肃宗下了严令“子孙后代不能将妾扶正”,所以只能从未出嫁的两班贵族女性中拣择新中殿。而肃宗的新中殿,就是仁元王后。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27008/126c0a154762692b.jpg)
比起仁显王后,仁元王后和早逝的仁敬王后一样,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着墨不多。其实也不难理解,有着已经被立为世子的景宗,还有许多比她年长、资历又深的后宫,肃宗本人也是喜新厌旧,不会对一个女人从一而终,她的处境和庄烈王后一样,不生子,少说话,少做事,苟到最后是最好的出路。
事实上她也这么做了,所以她在肃宗的后妃中存在感并不强,不过这也不代表她就这样混吃等死,在一些重要的事件中,还是能看到她的身影。比如在景宗死后,因景宗无后,仁元王后力排众议,推荐淑嫔崔氏之子(后来的英祖)继位。景宗继妃宣懿王后从中作梗,致使教旨迟迟无法下发,仁元王后当即派人催促才解决了英祖的继伟风波。之后,反英祖的势力蠢蠢欲动,并想谋害英祖,英祖夫妇害怕得翻墙至大妃殿求助,仁元王后不畏胁迫,果断救下了英祖夫妇。再比如,她泾渭分明,不过分干预前朝之事,但对后宫之事,特别是礼节礼仪十分注重,曾怒斥不顾礼仪的英祖宠妾淑仪文氏。还有,她在英祖和思悼世子紧张的父子关系调节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也因为仁元王后清楚自己的处境,处事得体又符合体统,所以她得到了肃宗、景宗和英祖的敬重,也赢得了宦官、宫女等一众下人的敬服。可以说,如果仁元王在英祖离世后再离世,也许后来就很难发生思悼世子被英祖关在米柜里活活饿死的人伦惨剧。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27008/9161b656e2c160a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