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选择"放弃时,我们究竟选择了什么?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放弃"一次更多地偏向于贬义,"半途而废"、"有始无终"的人多被认为成不了大事之人。可一旦社会环境发生改变,原本的一些词汇含义也随之改变,"半途而废"可能变为了"知难而退"的明智;"有始无终"可能变成了"自知之明"后的识趣。因此,词汇本质上就是中性词,随意你赋予它的含义不同,它所包含的感情可能会有很大差异,甚至截然相反。至于"放弃"究竟如何理解,只能根据它使用的具体情境给出解释。而今天提到的"放弃"一词,我还是较为狭隘地采取了它偏向贬义方面的词义。
人生本质上是由无数选择后的结果构成的,当然这些选择中有的是你主动选择的,也有部分是你潜意识中的"被动选择"。主动选择是在意识层面上理性分析后做出的结果,而"被动选择"则可能由于基因遗传,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本能反应或是不经过思考的潜意识回应。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没有优劣之分,有的只是适不适合作出选择时所面对的环境。当面对一头猛兽时,大多数不会在分析"是否离开的利弊"后,才撒腿而跑,而是一看到猛兽,骨子内的这个反应便是"跑",因为这是人类生存至今,在那个生命随时可能面临威胁的年代,进化过程中留在基因内的反应----本能。而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以理性为基础的"主动选择"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标题中的"选择"二字加了引号,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要告诉大家:所谓的选择真得不是我们想当然得认为的那样,有些选择我们根本没有经过大脑思考的,甚至从第三方角度看,你已经做出了选择,可作为选择者本人,你可能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已经作出了选择。最简单的例子,你只需想想你一天中到底多少事情是经过大脑思后作出的,你可能都会冒出冷汗。但这就是事实,人类大脑的运转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为了将能量用在重要事情的思考上,人类大脑存在一条快捷通道,称它为本能反应也好,或现在所说的习惯也罢,她就是不需要消耗太多能量,而是把多余能量供给了"理性思考"这条路径。对于很多人来说,思考是件痛苦的事情,从本质上来说是,大脑大部分的能量被他们消耗在了快捷通道上,而没有过多的能量来主动思考,更不要说作出"主动选择。"
当明确了选择背后的含义,那么对于放弃实际上也是两种。主动放弃其实就是在理性思考,权衡利弊之后的"最佳选择",当然"最佳选择"不一定就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除了全知的上帝,因此所谓的最佳,可能本质上只是相对意义上的更加。而对于"被动"放弃,其实也正是我今天要解释的重点。为什么要这样展开?因为在我看来,被动的,无意识的,无知的部分放弃,对于长期成长而言,影响是负面的,不利的。一次次放弃的背后,是一次次对成长机会的视而不见。
这样的例子真得数不胜数。比如当遇到问题就想到向别人请教或帮忙的人,其实就是放弃了锻炼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当你选择定语每日听本书或是阅读新书摘要时,其实就是放弃了提升自己总结提炼内容的机会;当你让别人或酒店帮你点菜时,其实你主动放弃了历练自己点菜的能力;当你让别人替你自己介绍自己时,其实你失去了增强自己大众发言,表达自己的机会……看似每次合情合理的选择背后,更多的是对困难的恐惧,是对快速成功的贪婪,是对自我完善的不耐心,是对自己成长的自我放弃。
看似没有选择,或是无意识选择的背后,其实真得是你自己作出的选择,而选择的结果也只能由你来承担。路在长,困难再多,但有那么一条路,我们真得不能放弃:那就是自我成长之路。当我们选择"放弃"时,我们究竟选择了什么?一句话概括之:当我们主动选择时,我们选择了正面现实,选择了承担责任,选择了自我负责;当我们被动选择时,我们选择了顺从本能,选择了逃避真相,选择了自我放纵和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