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自给你示范如何写作文
写在前面
有些学生觉得写作文很难。把许多字组成一句话,把许多句话捏到一起合成一段,把许多段文字排列组合成一篇作文。在写的过程中,避免病句、错别字,还要写得有意思。真是太难了。
其实写作文很容易,你只是被想象的困难吓住了。指导写作的书籍汗牛充栋,买一本翻一翻,看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方法。不想花那个钱,去问问老师,肯定能得到老师的指点。按照书上写的或者老师说的,照葫芦画瓢写几篇,自然就会了。
1
在日常的作文考试中,有时会给你一段话,让你以这段文字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对这段文字,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同,能写出观点不同的作文。横看成岭侧成峰,万千风光攒集在笔下,或秀美、或险峻、或娇小、或雄浑。
什么是思考的角度呢?用写作上的术语来说,就是立意。立意,就是根据要求,确定一个明确的中心。在考场上写作文的时候,所依据的要求往往是明确的题目或者是一段文字。日常写作所依据的要求,不像作文考试时那么明确,但对作者的要求更高。因为它考验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立意明确的文章,能够向别人传达透亮的信息。考试时,阅卷老师看了,或许会给你高分;发表在媒体上,或许能让你赢得粉丝无数。
有一件小事,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从不同的角度写了两篇作文。这两篇作文,能诠释我上面说的道理。
那件小事是这样的:有一天晚上,我正坐桌子边看书,儿子拿着一本漫画走过来,要和我一起看。他念着漫画上的文字,哈哈的乐着。漫画说的是小孩离家出走的故事。
通过思考,我确定了两篇作文的主题。
第一篇的主题:无条件的接纳孩子,会使孩子获得健全的人格。
第二篇的主题:夸张和变形是故事好笑的原因。
2
《自由千差万别,你给孩子的是哪一种》
晚上,儿子拿着一本漫画兴奋地来到我身边,兴致勃勃地要给我念。我放下手里的工作,陪着他看了一会儿。
漫画的主人公叫阿呆。他做错了一件事情,爸爸很烦,说不要他了,他赌气说要离家出走。爸爸就让他走。阿呆开始为离开家做准备,做饭用的铲子锅子盘子,带走了。睡觉用的床,也带走了。方便用的马桶也没有留下。最后一格漫画里,他的家,只剩下了残垣断壁。他的老爸呆若木鸡地坐着,阿呆背着包裹,越走越远。
这个故事好不好呢?单纯的说好或是坏,没有意义,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分出优劣。
作家粲然在《骑鲸之旅》中叙述了这样一件事。
她给两三岁的儿子米尼读了个离家出走的故事。在那个故事里,主人公要离家出走,妈妈给他准备了路上所需要的一切。突然有一天,粲然家的儿子也要效仿故事里的主人公了。粲然没有惊慌,像绘本里的那个妈妈一样,给儿子准备了所有需要的东西。儿子背上背包,出了家门,开始往电梯里走。走出家门的时候,还没忘给妈妈说再见。
这两个故事中的父母,都给了孩子做事的自由,但自由的底色截然不同。阿呆的爸爸放任自流,任凭儿子带走了家中所有的一切。阿呆呈现出来的自私和顽劣,恐怕所有的父母都不能接受。而粲然叙述的那个故事里,妈妈也给了儿子离家出走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染上了妈妈浓浓的爱,孩子的离家出走,就像是一个温柔的游戏。
用无条件的爱接纳孩子,让他们在爱的氛围里恣意地生长。把这个道理说的最通透的,莫过于《逃家小兔》了。
从前有一只小兔子,他很想要离家出走。有一天他对妈妈说:“我要逃走了。”
“如果你跑走了,”妈妈说,“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
“如果你来追我,”小兔说,“我就要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游得远远的。”
“如果你变成溪里的小鳟鱼,”妈妈说,“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
“如果你变成捕鱼的人,”小兔说,“我就要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让你抓不到我。”
“如果你变成高山的大石头,”妈妈说,“我就变成爬山的人,爬到高山上去找你。”
“如果你变成爬山的人,”小兔说,“我就要变成小花,躲在花园里。”
“如果你变成小花,”妈妈说,“我就变成园丁,我还是会找到你。”
“如果你变成园丁,找到我了,”小兔说,“我就要变成小鸟飞得远远的。”
“如果你变成小鸟,飞得远远的,”妈妈说,“我就变成树,好让你飞回家。”
“如果你变成树,”小兔说,“我就要变成小帆船,飘的远远的。”
“如果你变成小帆船,”妈妈说,“我就变成风把你吹倒,我要你去的地方。”
“如果你变成风,把我吹走,”小兔说,“我就要变成马戏团里的空中飞人飞得高高。”
“如果你变成空中飞人,”妈妈说,“我就变成走钢索的人,走到半空中,好遇到你。”
“如果你变成走钢索的人,走在半空中,”妈妈说,“我就要变成小男孩跑回家。”
“如果你变成小男孩跑回家,”妈妈说,“我正好是你妈妈,我会张开手臂好好地抱住你。”
“天呐。”小兔说,“我不如就待在家里当你的小宝贝吧。”
他就这么办了。
“来根红萝卜吧。”妈妈说。
如果家能把无条件的爱给予孩子,他们在成年之前就不会向外寻求。这样,孩子就会形成健全的人格。
3
《故事好笑的三个原因》
晚上我正在看书,儿子拿着一本漫画走过来,让我和他一起看。我放下手里的书本,和儿子一起看这本漫画,他读着漫画上的文字,乐得哈哈笑。
漫画里的阿呆做了一件错事,爸爸很生气,让他走开。阿呆决定离家出走,他开始收拾需要的东西。做饭用的锅子、铲子、盘子,以及方便用的马桶,都带走了。漫画最后一格里,他把房子都拆了大半。他的爸爸坐在残垣断壁的房子里,显得很滑稽。
有一个绘本,也讲了个类似的故事。这个故事叫《好忙的一夜》,它以绘本的形式讲了一个不断变换目标,最终忘了初心的故事。作者是日本的佐藤和贵子。
巴巴奶奶看着夜空里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就像亮晶晶的玻璃片一样,她觉得待在屋里很可惜,就决定坐到庭院里看星星。这时候,月亮从远处的森林后面一点一点的露出圆圆的脸来。巴巴奶奶觉得不能再回到屋里去了,她要一整夜都在外面睡,这样一晚上都可以仰望夜空。
他把床从屋里拖出来,摆在院子正中,又拿来了被子和枕头。老奶奶突然想喝一杯睡前热茶,于是把热水瓶、沏红茶的玻璃壶和茶杯从屋里拿出来。夜里饿了,怎么办呢?她把炉灶拖到了外面。夜里肯定也需要冰箱,好拿点牛奶果酱什么的。到最后,她都拿了些什么呢?她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搬到了床边。当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欢乐达到了高潮。
让我们考究一下阿呆和巴巴奶奶的故事,探寻一下它们令孩子发笑的原因。
在八九岁的男孩的看来,小孩子离家出走,大概不应该带那么多东西的,所以他才觉得好笑。漫画里的阿呆,把事情做到了极致,连自家的屋顶都没有放过。《好忙的一夜》那个故事里,巴巴奶奶为了看一次星空,把家弄了个底朝天。两个故事,都把情节推到了极致,疯狂的夸张,令人爆笑不止。
用各种媒介呈现出来的故事,比如电影和小说,不可能完全照搬现实。《好忙的一夜》也一样。这个绘本,我和家里的小孩,一起读过很多遍。每次读到巴巴奶奶一件一件的从屋子里往外搬东西,孩子们都非常兴奋,乐得嘎嘎笑。这个故事有悖于常理,是不可能发生的。这大概是他们觉得好笑的原因。
当创作者把优秀的故事推到观众面前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不是故事本身。故事在时空里穿梭,和读者的过去、现在、未来纠结在一起,发生千丝万缕地联系。我们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发化。巴巴奶奶的故事和孩子小时候的行为方式很相似。当孩子们听到这个匪夷所思的故事时,他们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