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学习学习、思考、成长每周500字

“断舍离”、“精力习惯”的思考与实践

2016-12-24  本文已影响456人  TXB
“断舍离”、“精力习惯”的思考与实践

今天回顾并实践了古典老师“断舍离”、“精力习惯”专栏课程,有所得,一吐为快。

一、断舍离主要概念:

从重要程度的维度讲,一个物品是因为有价值而对你有用,而不是因为它便宜、打折或有赠品;从时间维度来讲,过去有用的不代表现在有用;未来也许有用的,其实也并不一定是未来有用的。

断舍离的原理非常简单:“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以现在而不是过去或者遥远的未来”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断: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少买(断);舍:舍弃多余的废物——多扔(舍);离:脱离对物品的迷恋——不执迷于物欲(离)。

我们和物品的关系,往往是我们心智模式的外在投射。你和物品的关系,就是你和自己的关系。

二、养成“精力习惯”

“如果你每次做某件事之前都需要思考一下,那么你很可能不会长久地坚持去做这件事。”

提前一天做好决定会让你省下很多思维精力。但是更好的方式是——

规律化地生活,自动化地执行,这将替你省下许多决策精力。

奥巴马就经常将日常行为常规化,比如,他一般只穿蓝色和黑色西装,每天早上按照固定的习惯去健身、浏览简报……这样,他不用耗费太多精力就能完成许多事情,可以留出更多的思维精力做决策。其实就是我们谈到的执行意图,只不过他通过持续的强化成为了习惯。

三、几个思考

1. 对实施了断舍离的物品,找地方存放起来不行吗?

答案是不行,一是如果舍不得放弃,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大的仓库也不够你存;二,更重要的是,那样做的话你的心并没清空,“你占有物品的同时,物品也在占有你”,断舍离的目的,是观察和修炼自己清零的心智模式。

2. 断舍离与精力习惯——自动化执行

有件事困扰很久了:网购留下的纸箱用来放垃圾比较实用,垃圾装满了连纸箱一起扔掉很方便。于是收到快递后包装箱都保留下来,结果屋子里很快就堆满了各种纸箱,看着就烦。决定对这些纸箱采取“断舍离”,然考虑它确有一定实用价值,借鉴精力管理一节里“规律化生活,自动化执行,将替你省下许多决策精力”概念,设计了一个自动化执行策略:快递纸箱最多保留三个,其余的直接扔掉。如此即完成了纸箱清理,又兼顾了装垃圾对纸箱的需求,还减少了决策精力消耗,一举三得咯。

3. 作为文玩迷、茶道迷,收集了很多文玩、茶具,需要断舍离吗?

文玩、茶具作为爱好,平常经常把玩、使用,从这一点讲不应列为断舍离对象。但数量确实多了点,产生了一些无谓的精力损耗。比如建盏收集了上百个了,满满一桌子眼花缭乱,而且建盏最好经常接触茶汤以养盏,于是常为选哪个盏喝茶而犹豫踌躇。对此构思了一个选盏的自动化执行策略:茶台上只放4个盏,每天最多更换一次;1个盏放在眼前,作为主杯;另3个盏放在茶台远端,不用来喝茶,只在每壶茶第一泡时统一过一下茶汤,以利于养盏。当天此方法试用效果不错,准备对文玩的选择盘玩也制定类似的策略。

4. “精力习惯”与《混乱》

前段时间万维钢老师在专栏里对蒂姆.哈福特的《混乱》这本书进行了解读,大意是:

“整洁的背后是循规蹈矩,是把人机械化。混乱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

“有严肃的研究表明,只要你干的不是图书馆管理员之类的工作,你就完全没必要把文件归档整理。几年前,AT&T实验室的研究者专门跟踪观察了不同人的整理习惯,结论是那些热衷于把文档分类整理的人纯属浪费时间。他们花很多时间分类,保留一大堆将来根本就不会用到的文档,而且因为整理花了心血,还不舍得扔。……最好的办法就是随手堆在桌子上,……你唯一需要的整理动作,就是把那些时间长了仍然处在各堆最底部的文件给扔了。”

“电子邮件更没必要整理。有人统计,通过一个目录系统寻找一封邮件,大约需要花费1分钟。而直接搜索,只需要17秒。”

“日程表上只有提醒事项,比如说某天某时候要出席一个会议之类,而不要有自己主动安排的计划。做计划,最好只有中长期的,比如说每个月要完成什么目标,然后灵活找时间实现。”

在这里,《混乱》所倡与“精力习惯”所倡似乎是矛盾的,《混乱》反对循规蹈矩,反对机械化;而“精力习惯”则是通过规律化地生活,自动化地执行(机械化),来减少决策精力的消耗。那么该听谁的?

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两者的关系:在生活大的层面上应遵循《混乱》所倡理念,否则死板的机械生活与循规蹈矩既无创造力,效率也不见得高,活着还枯燥没意思。但在生活细节这个层面上“精力习惯”则是个好工具,可以帮助你节省精力、提高效率,比如本文所举的喝茶选盏、纸箱处理这种套路固定的小事完全可以用自动化执行的方法快刀斩乱麻解决。

------------------------------------------------------------------

万维钢日课063|《混乱》解读5:敢不敢做个自由的人 节选

前面四天,我们讲了发挥创造力需要主动增加不确定性,讲了人与人合作的两种模式,讲了创新机构要给人自主权,还讲了如何在混乱局面下用快速灵活的方法取胜。

表面看来,这些说的都是高级的工作方法。……可是以我之见,与其说这些思想是工作方法,不如说这其实说的是人性 —— 作为一个人,身处在这个充满机械化、标准化、规则化的现代世界之中,你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一个什么样的选择。

具体来说,就是你是选择循规蹈矩,还是选择自由独立。

我们先来做个小测试。假设现在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小明,一个叫小强。这回他们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他们的做事风格很不一样:

小明的办公桌非常整洁,各种文件分门别类归放整齐,连电子邮件都整理到各个目录标签下;小强的桌面堆着一摞摞的文件,从来不分类,也从不整理电子邮件。

小明有个非常好的日程表系统,上面除了每天的日程,还有自己指定的详细工作和学习计划;小强的日程表上只有日程提醒。

现在问题是,第一,你认为谁的效率更高,谁的生活更好?第二,你想当小明,还是小强?

我猜,有很多人羡慕小强的随性,但是认为小明的效率更高,生活更好,所以强迫自己做小明。也许人生就应该有所取舍?

其实根本不用取舍。哈福德在书中列举多个研究,答案非常明确:你应该做小强。做小强,你不但更省力,更省心,而且效率更高,生活更好,你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女朋友。

有严肃的研究表明,只要你干的不是图书馆管理员之类的工作,你就完全没必要把文件归档整理。几年前,AT&T实验室的研究者专门跟踪观察了不同人的整理习惯,结论是那些热衷于把文档分类整理的人纯属浪费时间。他们花很多时间分类,保留一大堆将来根本就不会用到的文档,而且因为整理花了心血,还不舍得扔。

最好的办法就是随手堆在桌子上。用什么拿什么,用完再放在一堆的最上面 —— 这个系统非常合理,它自动保证最常用的文件被放在最上面。看似凌乱的物品摆放,其实已经包含了有关文件优先级的信息!你唯一需要的整理动作,就是把那些时间长了仍然处在各堆最底部的文件给扔了。

电子邮件更没必要整理。有人统计,通过一个目录系统寻找一封邮件,大约需要花费1分钟。而直接搜索,只需要17秒。

再说日程表。最好的办法,就是日程表上只有提醒事项,比如说某天某时候要出席一个会议之类,而不要有自己主动安排的计划。

研究发现,做计划,最好只有中长期的,比如说每个月要完成什么目标,然后灵活找时间实现。如果一时心血来潮,给自己制定了每天都有具体要求的计划,那就很可能无法坚持下来。这是因为一旦出现什么意外情况,使你某一天没有完成计划,你一步跟不上就不想跟了。

以我之见,小明的做法,本质上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比外部系统低的位置上,是被动的。整理文档,其实就是让自己为外部系统服务 —— 不管有没有用,这个系统的状态最重要。按日程表做事,其实就是让一个外部系统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而小强则是主动的。文档和日程表对他来说都是工具,他不在乎文档看上去如何,也不愿意受日程表的限制。

小强是对的。可是为什么我们心中总有一个声音,说应该像小明那样做事呢?这大概是现代社会把我们培养得过分循规蹈矩了。

……

整洁的背后是循规蹈矩,是把人机械化。混乱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

所以《混乱》这本书,归根结底,说的是人,到底应该怎样在这个充满规矩和套路的现代世界生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