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纪念汪曾祺先生及其他

2017-05-17  本文已影响0人  诸葛小乔

昨天看了三篇和汪曾祺先生有关的文章,因为昨天5/16,是他辞世20周年的日子。三篇里面,以这篇为最生动好看。(《汪曾祺的十一个细节》)。之所以昨天没发而今天发,是因为昨天我想专心纪念一下也是5/16辞世的张灵甫。长幼有序,毕竟张师长先走了50年。每个人都应该得到独立的追思和想念。

很喜欢汪曾祺,他的文字总让我觉得,从五四到今天,虽然经历了诸多文化动荡和革命,然而文脉毕竟未曾断绝。他从“旧时代”走来,经历了所有的坎坷跌宕,风尘仆仆,满头华发,而仍有可以悠然静坐且潇洒活泼的赤子之心。在他身上我看到很多家族长辈的影子。上个世纪初的那一批知识分子,他们最懂得如何“在灾难中保有宁静的黄昏”。

还有这篇。(《京剧——没有文化的文化》)汪曾祺先生文中说,京剧没文化却可以流传百年的主要原因是:美。唱念做打,各种程式美音韵美。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然而“美则美矣,了则未了”。

窃以为,除了京剧艺术本体的审美这个部分之外,这门艺术强大的生命力,还源于传统戏里寄托着中国人更多的情感归依和价值判断,尤其是情感。

不管时代如何加速前行,人心的敏感多情总还是留在最初的地方。诸葛亮呕心沥血,伍子胥白首过关,杨延辉夙夜探母、祢正平激愤骂曹,以及所有那些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尽的三列国里,忠臣良将,在朝在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所有美好情感与传统价值观,这才是更恒久、更打动人心的文化关键。

所谓有文化,不仅仅只是识文断字而已,并不完全体现在戏词的通顺、文雅、合辙押韵上。而是那些让我们远隔千山万水、百年时空,而仍然能够一眼就辨认出彼此的东西——我实在不想说出炎黄子孙这么陈腐的词汇,然而似乎找不到更适合的替代。戏里有一种属于华人的共同乡愁,当身处这个信仰无处安放,文明支离破碎的时代,我们知道,戏里能找到那一份共同的乡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