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职场竞争(上)|一切都是为了升职加薪

我们在前面四个模块,讲了如何提升能力磨砺职场上的五把利器、如何跟对人追随领导精进成长、如何优化职场关系打造职场基本盘,通过这些方面的持续努力,以“点”搭“线”,以“线”建“面”,就可以逐步搭建起点线面一体化的职业布局,这个时候,你想不成功都很难。那么,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在职场上如何同台竞争,演好自己的戏,展现自己的实力和潜力。这就是我们在第五个模块要讲的内容。
一、一切都是为了升职加薪
我们知道,职场的本质就是价值交换,你有多大的价值,就可以交换到多大的等价利益,而职场上衡量价值的核心标准更多的是体现在升职和加薪这样两件事上。
你有什么样的收入水平,以及处于什么样的层级岗位,也就反映出你的职场价值大小。但是,职场中的资源永远都是有限的,职位就那么多,加薪也不会人人有份,你获得了别人就会失去,所以,在这种此消彼长的生存环境中,竞争就成为了职场上资源分配的调节手段。
因此,竞争是职场上的永恒话题,而且无论什么样的竞争,实质性的战利品就是升职和加薪,其余的也只能是锦上添花而已,或者是在为今后的升职加薪积累资本。
不过,无论如何,我们只要理解了竞争的核心是升职和加薪,那么,我们就能够正确地聚焦在关键资源的竞争上,避免很多错误的甚至致命的操作,不至于在竞争中偏离了职场的发展轨道。

第一,职场竞争是常态,但也不是动物世界
竞争是职场的常态,但是,这也并不是事事都要争个你死我活,竞争是有大小之分的。
毫无疑问,你的资源、精力和策略,都要聚焦在那些关系到自己升职加薪的关键性竞争上,而日常与同事相处,你恰恰需要放下紧绷的神经,收敛战意,不要任何事都斤斤计较。
特别是那些与升职加薪根本无关的利益,该放弃的时候还是要放弃,而且你还要帮助他人拿到他们想要得到的这些利益。只有这样,你才能集中能量,全力以赴拿下关键性竞争,而别人也不会认为你贪得无厌,相反,你还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和拥戴。这样的竞争就是良性竞争。
可是,有很多人却把职场看作是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陷入了无休止的竞争之中,不仅在种族内部拼斗,而且还卷入种族外部的厮杀,甚至还采取一些偏激手段,变本加厉,完全忘记了职场竞争的初心,到头来自己也成了竞争的牺牲品。这样的竞争就是恶性竞争。
有家外贸公司的老总告诉我,他的公司有两名业绩十分突出的业务尖子,但是两人进公司以来,就很少说话,处处针锋相对,关系十分敏感,着实让领导和同事感到很难相处。去年总部有个机会,年度销售业绩在行业最佳的员工,会被派往总部学习一年,回来就有可能升职地区主管。
于是,这两人就开始争抢客户,竞相压价,做起了“赔钱赚吆喝”的买卖,最终让客户以低于底价的价格拿走了产品,给公司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这个老总没有办法,只能同时辞退了这两名骨干。
在这个案例中,这两个骨干员工之间的竞争已经蜕变成一场恶性竞争,它不是针对业绩这个目标,甚至也不是为了争夺“地区主管”这个升职机会,而是两人之间的人身攻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升职加薪”这个初心已经成为两人不断升级的攻击工具。
恶性竞争只琢磨人,琢磨手段,很少琢磨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眼里只想处处击败对手,甚至不择手段,突破底线也在所不惜,这样的竞争只能造成两败俱伤。
职场中需要的是良性竞争,这样的竞争有着十分清晰的目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心无旁骛,可以敏锐地感知到任何偏离目标的不当操作,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就静等机会,不会处处争强好胜,因而遵循着职场最基本的运作法则,利不损公,利不伤人,所以这样的竞争可以促进人的相互成长。

第二,“竞争”不是内卷,它是螺旋上升生长的
职场最遭诟病的“内卷”文化就是恶性加班,996、007、715,这些数字已经成了疯狂加班的代名词,尽管很多人抗议和拒绝“无效加班”,但现实却是沮丧的。
如果一个员工通过长年累月的加班,换来了不俗的表现,领导会予以褒奖,甚至升职加薪,把他作为榜样推广。这个时候,其他员工当然就会纷纷效仿,不管有事没事,都不会提前下班,装模作样加班加点,互相比拼谁熬得久。
当然,这样的“内卷”根本称不上是“竞争”,可是,“内卷”的背后却可以看到“竞争”的影子。在职场此消彼长的生存环境下,“内卷”逐渐成为职场人应对竞争压力的正常反应。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会把“内卷”误读为“竞争”,甚至还有学者为“内卷”正名,称“内卷”证明了职场是可以通过“竞争”获取上升机会的。
其实,“内卷”就是一种职场内耗。心理学上有个“内卷化效应”,指的是某一方面的工作,长期没有变化,只是不断重复,呈现出一种无渐进式的增长,无突变式的发展,最终因为满足于现状而停留在原地。
在职场中,这就是一种“随大流”式的攀比心理,看到别人这么做,自己不想落后也去做,根本没有思考自己为什么这么做,是否适合自己。如果不去做,就会焦虑不安,但是一旦“跟风”了,这种焦虑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更是加重了。
陷入“内卷”之后,对个人而言,这就是一种无声无息的虚掷光阴,在不知不觉中,不仅原地踏步,裹足不前,而且还会丧失竞争力,最终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怎样做才能不被“卷”呢?“内卷”的唯一解药恰恰是一种正当的职场竞争。
这是因为职场竞争不是简单的量的比拼,它拼的是一个人的能力、资源,当然还有机遇,所以,它不会原地打圈,它是螺旋上升生长的,这自然就跳出了“内卷”的怪圈。

第三,竞争是一种更好的合作,共赢也是最好的竞争
我们常说,职场竞争的最高境界不是你输我赢,而是合作共赢。但是,“合作”和“共赢”都是有前提条件的。
先说“合作”的前提条件。毫无疑问,这个前提条件就是合作双方必须是实力相当的竞争关系。
如果双方不存在竞争关系,也就不会存在共同的利益链接和冲突,那么合作也就无从谈起。当然,如果双方的实力悬殊太大,那么也没有合作的必要了,因为实力强的一方完全可以单方面碾压获胜。
因此,最好的合作不是相互依赖,而是相互竞争,合作源于竞争,离不开竞争,竞争是最好的合作。
我们再来看看“共赢”。“共赢”的前提条件取决于资源的充裕程度,如果资源充裕,竞争双方通过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竞争成本,达成各自的利益目标。
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双方竞争的资源十分苛刻稀缺,比如一个职位只能在双方之间作出选择,那么这个“共赢”的直接利益就很难达成。
这个时候只有一条路径,竞争中有一方必须放弃眼前的利益,改变赛道,与另一方继续合作,利用对方的资源,帮助自己达成未来的利益。当然,这种共赢模式拼的是一个人的格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共赢也是最好的竞争。(未完待续)
本文是“读懂职场竞争”系列中的一篇,单篇文章只是阐述了其中一个观点,需要联系上下文把握,才能融会贯通,不会断章取义,更多内容参考前后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