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耻辱海战”的背后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最经常被人提及的,无疑是中日甲午海战。
而“马尾海战”,提到的真的不多。在中学的历史课本里,大致会有这样一小段的描写:1884年,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队侵入马尾港。8月23日,法舰首先发起进攻,清军主要将领畏战,弃舰而逃,福建水师各舰群龙无首,仓猝应战。福建水师的舰只还没来得及起锚,就被法舰的炮弹击沉两艘,重创多艘。海战不到30分钟,福建水师11艘战舰全部沉没,官兵殉国760人,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
这应该就是我们读书时代对马尾海战的全部记忆。
然而,中国近代海军舰队的第一场海战,又怎么只这100多字?
马尾,又称马江,指在闽江的下游,从福州东南乌龙江与南台江汇合处,至入海口的一段。
在“马尾海战”之前,马尾其实已经赫赫有名,它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造船厂福州船政局的所在地。
这座由晚清名臣左宗棠建立、沈葆桢(林则徐的女婿)主持的造船厂,为清朝生产了40艘各类船只,并组建了中国的第一支近代海军——福建水师,也就是在马尾海战里,悲壮地全舰队沉没的那支水师。
1884年7月12日,中法战争。这是近代史上清政府难得打得还算有点脸面的一次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
这是两个没落帝国之间的战争——清政府被两次鸦片战争折磨得奄奄一息,法国也深陷在普法战争的失利中不能自拔。
这一年,因为在争夺越南控制权的陆战中没讨到什么便宜,法国重新向清政府开出了和谈条件:清政府从越南撤军,赔款8000万法郎。
法国人觉得,他们已经是让步了,因为他们在战争开始之初,要求的赔款是2.5亿万法郎。
但清政府一口拒绝。
如果没有武力做后盾,谈判桌上永远谈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清政府敢于说“不”,正是因为他们在战场上没吃亏,而法国人要想得到他们所要的,只能再诉诸武力。
7月14日,在海军中将孤拔率领下,法国军舰以“游历”为名,陆续进入马尾港。
战争的浓雾,开始笼罩马尾。
1884年8月23日上午10点,闽浙总督何璟接到了孤拔派人送来的战书:4个小时后,向中国舰队开战。
这并非是法国人的绅士风度,而是孤拔精确计算了马尾港的潮汐:到了下午退潮时,法国舰队的舰首主力炮,正好可以一起对准中国舰队孱弱的舰尾。
难以想象的是,何璟将这个消息封锁了。直到中午12点之后,他终于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张佩纶等人。
张佩纶他们大惊失色,唯一想出的办法,是精通法语的福建船政著名工程师魏瀚乘船前往法国舰队,要求延至次日开战。
可惜的是,为求速度,魏瀚坐的是一艘小火轮。而法国舰队旗舰“窝尔达”号看见中国方面驶来的这艘船,误以为是中国军舰提前来袭。孤拔随即下令:向中国舰队开火!
一声炮响,惊醒了午睡中的张佩纶,他的第一反应,是逃跑。作为最高指挥,他在海战爆发之初,就已临阵脱逃。
1884年8月23日下午1时45分,马尾海战正式爆发。
拥有优势装备和火力的法国舰队,早已准备好进行一场“虐杀”,但之后的战斗,却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法国舰队一上来就把所有火力集中,围攻福建水师的旗舰“扬武”号。
“扬武”号根本来不及掉转船头,只能一边砍断锚链,一边开炮还击。第一炮,就击中了法军旗舰“窝尔达”号的舰桥,炸死法军5人——虽然福建水师的水兵们屡屡请战被张佩纶拒绝,但他们也早就将炮口瞄准了法国舰队。
但法国人有鱼雷。
法军的46号杆雷艇一颗鱼雷击中了“扬武”号的右舷,上层建筑也开始起火。
法军集中三艘军舰猛轰“振威”号,“振威”号全舰多处中弹,眼看不济。此时,许寿山下令:开足马力!去撞沉“德斯丹”号!
人们知道后来北洋舰队邓世昌的“撞沉吉野”,却很少有人知道之前福建水师许寿山的“撞沉德斯丹”。
不幸的是,在法舰的炮火拦截之下,“振威”号锅炉中炮爆炸,船身终于开始下沉。但这个时候,许寿山并没有弃船,而是站在一尊大炮旁,那尊大炮,还有最后一颗炮弹,是许寿山专门留下的。
在船身下沉的最后时刻,许寿山拉响了引绳,一炮轰中“德斯丹”号。当时有在场的外国人留下现场描述:“这一事件在世界最古老的海军纪录上均无先例。”
32岁的许寿山与大副梁祖勋最终被敌舰机关炮击中,壮烈牺牲。
到了下午2点25分,惨烈的马尾海战进入尾声——11艘中国军舰,全部被击沉。
但更令人难忘的,是那一天的晚上。那一夜,沿江的居民自发驾驶渔船、盐船,对法国舰队发起火攻。
那是怎样一幕悲壮的景象:一艘艘民用船只,如同飞蛾扑火一般扑向法国舰队,然后被军舰的炮火摧毁。
马尾海战之后,清政府退无可退,最终对法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