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不是终南客,孔子不是名利狂,我们才是葫芦僧
道家和儒家到底代表了什么,谁更能适应社会现实的变革?相信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有困惑。我们不妨从历史的长卷出发,去寻找答案,也对儒道两家的社会适应力进行分析。
道家代表了什么,悦哥觉得,可以用《道德经》第十六章里面的六个字来概括:致虚极,守静笃。这六个字,不仅是道家入世待人接物的准则,也是道家出世抱元修真的纲要。
老子不是终南客,孔子不是名利狂,我们才是葫芦僧虚以待人,代表着道家在面对与他人的关系时,与人无争的谦让原则。静以应物,代表着道家在处理与环境的关系时,清静无为的朴素思想。道家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通过自身的修炼,来体道悟道,并最终成道。
对于世人追逐的功名利禄,道家一惯的态度都是视若浮云。所以真正修道悟道的人,大都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但若是以此就认为道家完全没有社会责任感,那就错了。
老子不是终南客,孔子不是名利狂,我们才是葫芦僧返观历史,我们会发现,几乎在每一次改朝换代的社会变革时期,都有道门高人横空出世。他们大多以类似幕僚的角色,为未来的帝王出谋划策。
而一旦大功告成,世界归于太平,他们大多又重新回归深山,淡出凡尘,就像《道德经》里面说的:功遂身退。这些人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历史上的“五大军师”:姜子牙,范蠡,张良,诸葛亮和刘伯温。
老子不是终南客,孔子不是名利狂,我们才是葫芦僧所以道家并非真的如枯木死灰,视生民如草芥,而是法天则地,任运无为。一旦到了人伦崩坏,天地之道运行壅塞的时候,他们就会出来替天行道,在救民于水火的同时,为社会为天地疏经活脉,化淤通塞。
那儒家代表了什么? 悦哥觉得,可以用《大学》里的四个字来描述:修齐治平。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个字代表的内涵,不仅是过去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儒家传承经久不息的活力源泉。
老子不是终南客,孔子不是名利狂,我们才是葫芦僧在读《论语》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孔子俗气,为了求官求名,周游列国,攀龙附凤。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大家知道,孔子身处的春秋战国时期,烽火连天,人伦倾塌。国与国之间完全以战力论高下,所谓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无不是以一次次的征伐成就他们的霸业雄名。
而那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注重组群结党,惟小集团的利益为重。著名的战国四君子,名为君子,其实不过是一个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老子不是终南客,孔子不是名利狂,我们才是葫芦僧在这样乱哄哄的社会背景下,孔子真的是在为自己求名利吗?如果真是这样,那孔子能扬名千秋,受万人敬仰,如果不是他太会装,那就一定是我们历朝历代的祖先们都眼瞎了。
倘若只是为名为利,他在鲁国当司寇的时候,就不会仅仅因为鲁君一块祭肉的分配不公就挂冠而去。司寇,那可是相当于一国司法部长的高位,而不是当年刘邦的居委会主任。
老子不是终南客,孔子不是名利狂,我们才是葫芦僧孔子四处奔波的目的,其实是想找一个资质稍好的君王,然后以自身的才学,辅佐他一统江山,结束天下的乱局。而他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万民得以远离战火,静养生息。
这就是张载笔下那种至大至高的公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份公心,才是把孔子推上圣位的真正原因,因为这份公心,也是天地之心。
老子不是终南客,孔子不是名利狂,我们才是葫芦僧儒家也正是因为以这份救世济民的公心为己心,所以才能够在历史的烽火中,历劫弥新。从某种意义上说,精英治国是历史的选择,在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还没有完全达到佛祖那样的开悟之前,人类社会的金字塔结构就是一个解不开的结。
从这一点来说,在可预见的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儒家思想都会是社会的主流。只要有一身未修,有一家未齐,有一国未平,只要天下还没有完全实现大同,儒家思想就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老子不是终南客,孔子不是名利狂,我们才是葫芦僧至于道家,它真正的意义,它最大的价值,其实就在于这一点:它为儒家的“修身”提供唯一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它在历史,在未来的社会变革中,维持常青的不竭动力。
所以真正的大圣大贤,其实都是儒道兼修的,因为说到底,儒道其实出自同源,这个源,就是《道德经》里的“无名”,就是《大学》里的“明德”。
老子不是终南客,孔子不是名利狂,我们才是葫芦僧我们的老祖宗,其实只有一个,儒与道,只是他穿过的两件不同外衣而已。而一直以来,我们不是在批判道家的不理世事,就是在指责儒家的好功慕名。
老子不是逃隐终南的失意客,孔子也不是贪慕荣华的名利狂。有没有觉得,我们自己,才像是《红楼梦》里,错判葫芦案的葫芦僧啊?
老子不是终南客,孔子不是名利狂,我们才是葫芦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