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忘忧社

害怕失去的“流浪大师”

2019-03-26  本文已影响2人  Z小姐不吐不快

最近大火的“流浪大师”沈巍成了各大媒体和直播平台追捧的对象。一个月前,他谈论哲学和经典的画面被人拍下来传到网上,因为脏兮兮的外表和满身污垢,和他渊博的谈吐、谦虚的表达形成巨大的反差。他变得越来越红,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但几乎都有人都是为了流量。

作为“流浪大师”的他流量不断,这是整个互联网时代的人拼命追逐的东西。因为可以卖广告、粉丝经济等等变现的机会,而沈巍在上海流浪26年后的今天,却丝毫不为所动:他知道走红并不能改变他的命运,他也不会利用这次走红赚钱。

真应了红楼梦那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衣裳。

有意思的是,他从不忌讳谈论自己的过去,甚至是脆弱。要知道普通人也不愿意轻易在陌生人、镜头面前坦露自己的脆弱。这位读遍经典的“大师”坦诚自己“害怕失去。”

他说自己从小缺乏父爱,在父亲临终之前也未能最终和解;因为“捡垃圾癖”失去工作,被家人送去精神病院,自己逃了出来,又害怕找工作,因为怕会有一堆要求;想要一套房子,可以放书。捡垃圾不是主动选择,也不是因为穷,是一种被动的结果……

如此坦诚、表里如一却甘愿过着破烂窘迫的生活,这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他,向他询问人生哲理,读书,但更多的是,只是为了流量。

我想,他选择捡垃圾,不仅仅是受到童年捡垃圾换书的影响,更因为,垃圾,是别人主动丢弃的,不曾属于他,所以“失去”也未从谈起。也许是害怕如童年一样想要父爱却得不到去,让他深深地不再愿意承受失去的痛苦,哪怕只是一段情、一本书,都无法承受。

而同时他又是强大冷静的,受众人追捧却不夸夸其谈,也不借机获利。也许是太多假的大师、学究,这样的人,如同珍稀动物一样被围观、追捧。

在这群追捧的人群里也折射了很多人性,贪婪、虚伪、冷漠、愚昧……人本是无趣的,人性才是有趣之处。我想爱哲学的人大抵认为书比人有趣得多,因为书从不妄求得到什么,却一直给予我们启发和领悟。

只期待,这场闹剧能更快的落幕,回复沈巍一个安静的生活,希望有更多如他一样,真诚、爱书的人,流浪的事,还是算了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