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点赞汇总理事会·成员推文内审通道每天写1000字

跟孩子好好说“画”

2022-10-21  本文已影响0人  一柳繁花

朋友小李经常跟我发牢骚:其实她是一个性格挺温柔,内心挺宁静的人。但是回到家后,看到孩子一旦做出那些“跳格”的、不守规则的事,总是忍不住想要对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暴跳如雷。

然而,情绪发泄之后,这个朋友小李也意识到自己的话语不得体,审视自己抱怨的行为很讨厌,也知道自己怨妇的形象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好的痕迹。道理都明白,就是无法控制自己下一次不再对孩子发飙。

说来也是啊,我们身边不乏有这样的家长朋友,其实我有时候也这样。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母慈子孝,一片安宁,温馨美好,但是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就想对孩子一通发飙,总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做事,随之而来的就是发飙后非常后悔不已。

其实,孩子嘛,她(他)毕竟还只是个孩子而已,哪有那么强大的约束力去管控自己?看着孩子哭鼻子,可怜兮兮的样子,我就很心疼。

为什么对她(他)的要求那么高,是不是标准可以降低一些?可是,当时的怨气直涌脑门,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就想发泄。

其实啊,孩子做不好,家长又发怒,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大部分在于家长没有好好说“画”。

记得女儿学校组织过一场育儿指导课,心理导师深刻剖析了亲子关系,关键在于家长的言语,建议家长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要好好说“画”。

心理导师的意思就是说平日里家长对孩子说话时,都是充满画面感的,让孩子做的好,就要多鼓励,跟孩子好好说“画”。比如,设定一个场景,家长对孩子往往会这样说:“两只手捧着酸奶盒喝吧,别撒身上了。”,“你去写作业吧,认真写,别把字写得歪七八钮”。“把你的小袜子洗一下,别拖泥带水,把水撒的满地都是。”家长说完这些呢,就该孩子去执行了。在孩子执行过程中,其实有些重点的关键词在孩子脑海里无形当中已经创造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充满画面感的语境。

“酸奶......撒身上”。

“写作业......歪七八钮”。

“洗袜子……拖泥带水”。

然而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大人和孩子间的鸡飞狗跳就在所难免,紧张的气氛充满了房间。

记得那个心理导师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解决办法。对孩子要好好说“画”,把话正向着说,去引导。还拿上面做例子,家长可以说“两只手捧着酸奶盒喝吧,你一定是个爱干净的好孩子”,“你去写作业吧,这次肯定能比昨天写的更工整漂亮”。“把你的袜子洗一下吧,我想你一定会洗的洁净又利索。”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就会顺着关键词的句意“爱干净”、“工整漂亮”、“洁净利索”的方向去做。

谁不想得到正向的引导,正向的赞美呢?

记得,前段时间的周末,我邀请表妹带着孩子到我家玩。

儿子有了小妹妹作伴,自然欢喜的不得了。那个小妹妹跟我儿子一起吃饭、做游戏、蹦跳玩耍。没过一会儿,表妹家的小妹妹哭喊着从外面跑回来了。眼泪鼻涕一大把,说她追不上哥哥,他跑得太快了,不等她了。还无理地哭闹着要求我们带着她去找我儿子。

看着表妹家的小妹妹的样子,表妹真是心疼不已,却也无奈至极,张口就吼道:“你怎么又哭了?怎么那么胆小?那么没本事?”。

她家女儿虽然4岁了,但却非常胆小,不敢去做新的尝试。还惧怕失败,凡事喜欢退缩,爱哭。想到女儿的这些特性,表妹真是焦虑万分,孩子怎么那么胆小脆弱?

看到表妹愁眉苦脸的样子,我笑了笑,说:“你女儿就是典型的‘草莓族宝宝’,顾名思义,就是孩子跟草莓一样,往往是外表看起来可爱又迷人,但是轻轻一碰就烂了。它的特性就是遇事退缩、少自信、低成就,缺乏进取心及良好社交关系。还有一点就是,你对孩子说话时太反向引导了,应该正向多多引导。”

表妹一脸的懵圈,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话语怎么就“反向引导”了?

我连忙说:“你是不是平时跟孩子说话时,总是批评她没本事,爱哭鼻子没出息?'爱哭、胆小,没本事'这样的字眼都是反向引导的词汇,尽量不要对孩子说,孩子的大脑是一张白纸,还没有太强烈的判断能力,你说什么话语,她就会无意识地按照话语中的关键词的意思去做。对孩子说话,一定要正向引导,把意思表达得正向一些。”

表妹似乎明白了一些。我们正交谈着,儿子从外面跑回来了,看着小妹妹红通通的眼睛,又是帮忙擦眼泪,又是拿出好吃的零食逗妹妹开心。还天真地向女儿发誓,以后出去玩,一定带着她,不离不弃。毕竟是孩子,他们笑了笑,转身又快乐奔跑了。

“这两个孩子是同龄人,真佩服姐姐你教出来的孩子这么乖巧懂事呀。”表妹一脸羡慕地说。

我笑了笑,说:“哪有什么育儿经可传授,主要是我太‘懒’了。孩子的事情嘛,要尽量依靠他自己去完成更多的事情,家长不要做过多的干涉。从蹒跚学步,到第一次自己吃饭,再到处理好自己与同伴的关系。孩子有了处理事情的自信,便拥有了应对各种挑战的强大内心。”

听过后,表妹羞愧不已。她说她女儿在生活上,学习上,她们都过度干预,凡事包办代替,生怕孩子遭受哪怕一点点挫折。但是,只要孩子做的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就感觉孩子不努力,辜负了自己的辛苦付出,随之而来的,就是一顿吼骂,孩子胆小哭闹,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

其实啊,这样反而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性成长,也剥夺了孩子面对失败和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的机会。

表妹听取了我的建议,也打算回去做个“懒”家长,对孩子讲话时,注意言辞的表达。从那天以后,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每当孩子需要她帮忙的时候,她都会无意识地缩回自己的双手。去书店买书,她会让女儿自己选择喜欢的书;跟小朋友发生冲突了,她会站在旁边让女儿自己去解决矛盾,孩子做错事时,不再大吼大叫,悄悄提点后,让她自己分析错在了哪里……

慢慢地,听表妹说,她女儿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了,有了自己的主见,胆子大了,也爱跟别人交流了。

其实啊,依赖本身是会滋生懒惰、精神松懈的,易导致孩子不屑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我认为,大人若是处处为孩子包办代替,虽然是个获满分的家长,但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爱”就像一面双刃刀,疼了孩子也害了孩子!

其实,我们不妨做个 “懒”家长。放开手,能“懒”就懒,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让孩子独立自主地去处理自己的事情,不管处理的好,还是处理的差,都是一种经历和锻炼。也不要太过多地去指责,谁愿意天天在指责的环境中成长呢?

“太阳都是拖起来的”这个道理,值得每个家长去深思。

孩子自我尝试得越多,他的内心就越强大,行为就越勇敢,能力就越出众。多赞美,多正向引导,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说实话,这事儿放在大人身上,也是这样的效果。假如单位领导给我们安排了一个任务,张口就说“把这个数据表统计一下,别拖拖拉拉的,错误百出”。想必哪个员工听过后,都会很不舒服,心想自己有那么差劲儿吗?这领导怎么对我这样不放心?怎么越干越没意思了呢。

如果领导换个方向和口吻说“把这个数据表统计一下,我相信你一定能保质保时地交给我。”想必,听者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

同样的句意,只是说话方式不一样,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多说一些正面的,鼓励的话,要充满智慧地去沟通,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说话方式的魅力所在。

都说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这句话确实道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跟孩子说话,一定要谨慎,一定要深思熟虑,我们就是孩子头顶的一片天,是孩子内心世界的晴雨表,能够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变化。有时候,鼓励的话,她(他)能记住一辈子,影响一辈子。同样,贬低的话,她(他)也是会记住一辈子的。

一个人成年后,他所拥有的很多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待人处事的原则,乃至在人生道路上是否具有奋斗的底气,大都来源于童年时的境遇,决定孩子一生的发展走向。

但愿我们都能做一个好好讲“画”的家长。烘托出充满希望的“未来之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