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控你的自由时间,TED热门演讲100万人受启发
每当在朋友圈刷到熬夜、脱发、猝死和中年危机这一系列新闻的时候,心都在滴血。
很多时候你必须熬夜工作,然后在幻想佛系生活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脱发、猝死以及中年危机的焦虑和恐慌。
日本电视台NHK在2006年的时候制作了系列纪录片《穷忙族》。
穷忙族来自英文单词“working poor”,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指拼命工作仍然无法摆脱最低水准生活的人们。
他们外表还算体面,工作也异常勤恳,生活却深陷贫穷的沼泽,越努力,陷得越深,而青年穷忙族本该有梦的年纪,却只能苟且眼前。
比如34岁的临时洗车工小山良人,高中毕业后从事超过二十个工种,即便拼命工作收入也没增加多少。
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事例,有学生每天5点半起床背单词,晚上看书到凌晨才去睡觉,但成绩却一直没有提高。
有人每天工作12小时回家,连洗澡的力气都没有,累瘫在床上,升职加薪却没有他。
“我都这么努力了,为什么却得不到回报?”
其实这些噩梦的根源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不会进行时间管理。
网易公开课TED演讲中,《如何掌控你的自由时间》累计播放137.4万,排名第一,成为最受欢迎的TED演讲视频。
面对这些时代病,应运而生的时间管理技巧也变得火热起来,与之相对应的一个词叫做“自律”,成为一个自律的人,似乎成为了成功人士的标配。
当我们习惯性地把所有无法实现目标的锅都推到“时间不够用”上时,你可能在时间管理的方法上存在着一些误区。
你真的会节省时间吗?
不得不说,人们在偷懒和节省时间这件两件事上充满了智慧,这两者常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比如我们会为了节省时间在地铁上吃早餐,为了节省时间去掉视频广告。
经常抱怨广告太长,超过60秒就会感到很烦躁。如果有一个最浪费时间的事情排名名单,广告一定可以上榜前三。
假设一部电视剧有50集,每集有1分钟以上的广告,50集加起来就有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被节省下来,这一个小时可以做很多事情,然而你并没有。
这个时候,人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为什么一定要费尽心思节省时间呢?
对于自制力差的人来说,难的不是时间管理,而是如何达到自律而不浪费时间。
我们身边总会有这样的朋友,
“我们去逛街吧。”“哎呀,没时间。”
“我们去看电影吧。”“不行,我很忙。”
然后发现他居然有时间发朋友圈,配图是放着咖啡和电脑的办公桌。
碎片化时间被人们所诟病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那些时间被打的特别碎后,不足以支撑任何事情完成,相反还会使大量的时间被浪费。当然回复微信聊天、玩几下“跳一跳”还是足够的。
现在的人们十分热衷于时间管理,也许只是想让自己看起来很忙碌,或者在放纵的时候寻求一点心理安慰,对时间管理本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我们无法创造出更多的时间,但时间会得到充分的利用,这取决于我们选择用时间来做什么。仅仅是为了节省时间来睡觉,还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
被误解的时间管理
大部分人的管理时间都是为了创造更好的人生,比如利用碎片时间学英语、健身、读书,或者利用空闲时间成为一名斜杠青年。
然而很多人疑惑的是,为什么自己每天都在节省时间,事情还是永远做不完,不论多么努力,生活依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永远等有时间再做,是时间管理的又一个误区。
世界畅销书作者、时间管理专家劳拉·万德坎姆(Laura Vanderkam)研究了成功人士的日程表后发现,他们并不是通过节省时间创造想要的生活,而是先创造想要的生活,时间就自动节省下来了。
她做了一个时间日记项目,观察一些非常繁忙的女性1001天的生活,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其中一位女士发现热水器坏了,地下室被淹得一塌糊涂,第二天她找来了水管工,又隔一天,她找来了专业清理团队处理损毁的地毯。这件事占用了她那一周的7个小时,然而并没有影响她那一周其它的事情。
但是如果从那一周开始问这位女士能不能挤出7小时锻炼或者做点别的事情,她一定会说:“不行,你看不出来我多忙吗?”
时间的弹性是很强的,鲁迅先生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所以,时间管理的关键,就是对待重要的事,像对待坏掉的热水器一样。
另一位更为繁忙的女士却恰恰相反,她拒绝了别人对她的采访,并不是因为要经营一家小公司和照顾6个孩子,而是恰好那天是一个美好的春日清晨,她想去徒步。她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的选择。
“我没时间”=“这事不重要”。
真正的时间管理不是时间先行,而是目的先行。
星期五下午被经济学家称为“低成本时间”,因此可以用一点星期五下午的时间给自己列一张三栏优先顺序表——工作、感情、个人。
每栏里写2到3项,然后纵览接下来的整个星期,看看可以把这些事安排在什么时候。
一周有168小时,抛去工作和作息时间,我们可支配的时间其实还剩下很多。
集中精力在重要的时间选择做重要的事情,让自己成为时间支配者,去合理规划和利用时间,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效率,还会节省下很多时间做其他事情。
当你做好一件重要的事后,会发现其他事情也会十分顺畅,这不是巧合,而是积极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如果你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个回复是“有时间再说”或者“等我有时间”之类的,那通常都是借口。
有一种失败叫瞎忙
有时候,“忙碌”似乎成为了一个带有炫耀意味的词汇,甚至有很多人喜欢忙碌,证明自己过着充实而有成就感的人生。
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生活经常会陷入越忙越累、越累越忙的死循环。
我们经常会参考成功人士的时间表,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6点起床,他会在孩子们起床前做一些锻炼和工作,接着和孩子们吃早餐,看着他们上学,然后有条不紊的去上班。
而普通人是怎样呢?为了多睡一会儿,在早高峰的路上拎着早餐狂奔。
似乎越是成功的人精力就越旺盛,普通人度过繁忙的一天后,瘫在床上简直不要太幸福,哪还有精力再去健身或者看书学习呢?有时候熬夜加班后,第二天整个人都不好了。
为什么你明明才二十几岁却提前进入了中老年?
原因可能就是你只懂得管理时间,却忽视了精力管理。
这就是时间管理的第三个误区,瞎忙,累到怀疑人生。
“二八定律”又名80/20定律、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
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定律,它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20%用脖子以上赚钱,80%用脖子以下赚钱;20%的人改变自己,80%的人改变别人。
它同样也适用于精力管理,人一天中只有2小时精力旺盛、精神高度集中、办事效率最高,这2小时可以处理完80%的事情,而剩下的8小时用来处理剩下20%的事情。
当然,运用“二八定律”的前提是要清楚自己在哪个时间段最清醒,每个人最高效的时间段都不同,有的人是上午,有的人则是深夜。
时间管理的本质是选择+精力。
懂得“二八定律”后你还需要一个配套服务——“艾维做事法”。
这是艾维帮助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舒瓦普提升做事效率的方法,即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一天内6件重要的事并标上办理顺序。
或者如果你有足够的精力的话,也可以试试“工作—放松—工作=高效”的“番茄工作法”,将“工作”和“放松”的时间设置一个固定的数值,比如放松的时间可以设为每次刷朋友圈的时长。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没有必要写到纸上或一定要设置好时间,记在心里不行吗?
人的内心有时候就是魔鬼,一旦患上拖延症,什么事情都可以明天再做,而当你写下来,事情就开始实施了。
走出舒服地带
不论是学生还是上班族,年末都会进行自我反思或者写总结评估,回顾这一年的成绩,然后发现这一年娱乐圈的事真多啊,热点话题也很多,然而跟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
“总结”真的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写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一年自己还有好多事情没做。
相比写总结,我们还是更善于发挥想象力,对未来的一年进行展望和规划。
Laura Vanderkam认为,提前写下一年的绩效总结,列出3-5件自认为会做的非常优秀的事情,比回顾过去更有效。
这个时候就可以列一张三栏优先顺序表,分别是工作、感情、个人,然后设定6—10个努力的目标,再分解为可行的步骤。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比如在进入大学时就写好一份简历,写上自己未来四年将会获得的技能、掌握的知识、拥有什么样的经历以及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会发现自己少了很多迷茫。
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规划没有DDL就形同虚设。你可以把这些规划写在纸上贴在桌子前,也可以记录在朋友圈或微博上,不愿意让大家监督的话,也可以设置为仅私人查看,相信很多人已经这么做了。
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给员工作的时间管理PPT中有一张是:“把昨天翻过去,只考虑今天和明天,昨天的全垒打赢不了今天的比赛。”
没有规划,顺其自然,往往会使人长期停留在舒适区,当我们开始规划的时候,会想要达到更高更远的目标,从而更容易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提升实现目标的机率。
即使再忙,我们总是有时间去做那些重要的事情。当我们关注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利用我们拥有的时间,打造我们想要的生活。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就是对自己的时间负责。
参考文献:
[1] Fran Roberts Willard.168 Hours:You Have More Time Than You Think,by Laura Vanderkam[J]. Baylor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Proceedings.2012.25(1).
[2] Brigitte J.C.Claessens,Wendelien van Eerde,Christel G.Rutte,Robert A.Roe.A review of the time management literature[J]. Personnel Review.2007.36(2).
[3] Brigitte J.C.Claessens,Wendelien Van Eerde,Christel G.Rutte,Robert A.Roe.Things to Do Today . . . : A Daily Diary Study on Task Completion at Work[J]. Applied Psychology.2010.59(2).
[4] Jürgen Backhaus.The Pareto Principle[J].Analyse & Kritik.1980.2(2).
[5] [美]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2
[6] 蒋光宇.怎样做一个高效的管理者[J].经营与管理.2016(11):149.
[7] 洛塔尔·赛韦特.成功人士的时间管理[J].当代贵州.2005(23):49.
[8] 番茄工作法[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3(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