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解放与超越》之教育智慧
从前只知道智慧在教育活动中就是教育机智,并单纯的理解为这是身为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培养自己的教育智慧就是培养救场的能力。读完李镇西老师《教师的解放与超越》之后,才明白,教育智慧不是惠及个人而是惠及学生。
“真实有效的教育,往往发生在教师的不声不响和学生的不知不觉之间·····”品味这句话,似有矛盾。我们开班会,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悬挂条幅......,宣传手段可谓应有尽有,就怕有学生听不清,不明白,做不到。估计很多老师也在犹豫如果真的不声不响的去教育孩子,真的能起到教育的预期效果吗?就连平时我们耳提面命尚且不能让学生“改过自新”如果真的旁敲侧击,学生会不会得过且过?教师一日事务繁多,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如何才能精心策划一场富有智慧的教育机会?教育智慧,成为了一条浮在表面的鱼,仅供观赏而已。
如果想要找到缺乏教育智慧的根源,我想不是缺少师爱,而是缺少耐心。我们总会怀念过去,念着《从前慢》,感叹过去有很多时光可以用来消磨,在消磨中编织富有人间烟火气的美好。就仿佛我读着李镇西老师的书,羡慕他与学生在郊外踏青,在湖边骑车穿行,羡慕他可以将学生带出校门,带回自己的家中,甚至给学生准备一顿拿手的好饭,而如今,带学生春游都得需要报备,带出去研学都要经过层层审批,谁也不敢承担出一点事故的责任,我们名为保护学生,但实际上是不敢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走出校门,车水马龙,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允许我们出错。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进行更加迅速,高效的教育方式,慢节奏,循循善诱,潜移默化,这些教育手段在如今大家马不停蹄追时光的日子里变得很难得。
每年开学前夕,很多学生都在奋笔疾书,一支笔,一个夜晚创造一个补完寒假作业的神话。其实大有老师也在补教案,补读书笔记,补学习,不知道有多少像李镇西老师一样,在开学前夕忙着给学生写信呢?开学的第一节课,会一封一封亲自发到学生手中?在与学生这样有爱的接触中,发现德育的契机。并从中发现学生有没有说谢谢,有没有双手接过老师送的礼物。如今我们夹着教案匆匆走进教室,铃声一响又匆匆离开教室,没有陪伴又何来发现?
对待早恋的孩子,李镇西老师“不小心”散落一地的作业本,课堂上一节关于美好的引导,都轻轻敲击着一个早恋女生的心,从而让她冷冻自己的情感,去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其实男女意识的萌芽也不仅限于初中的孩子。记得我所带过的六年级的同学,有一天一个女生趴在我耳边轻轻说谁和谁是一对,我当然是相信的,但是却对这个出于好奇而“告密”的学生说,男生女生关系好,并不一定是恋人。不过之前没有详细记录下来,只记得我利用班会课,以一个大姐姐的身份告诉孩子们,眼光要放得长远一些,你现在遇到的人只是你认为的好,因为你所在的层次决定了你遇到的也是这个层次的人。等你上了大学,你周围都是经过时间,经过考试层层筛选下来的人,等你工作,等你成为精英,你身边必然是更优秀的人。那时候你再去选择也不迟。我的话还有我的做法肯定都没有李镇西老师,委婉,深刻更能触动人心。所以,再优美的劝告,没有触动心灵的也一样显得苍白。
我们学校走廊是开放的书架,但是一段时间之后,这些书架就变得空空如也了。因为学生损毁书籍的现象很严重,偷书的也屡见不鲜,而我们本就匮乏的图书馆根本难以支撑这样的消耗。说实在的,在乡村小学,名为图书馆,有多少藏书,但实际上,很多藏书不适合学生阅读,或者无法唤起学生读书的欲望。陈旧的泛着霉味的书籍,小的沙子一样的字,与如今大家看到的色彩斑斓的书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年李镇西校长就建了开放式的图书馆,我们在新教育实验中也积极响应,但是因为资源不足很难维系。在李镇西老师看来,偷书是德育事件,能偷书的孩子不一定是坏孩子,因为爱书才会去偷,这值得老师欣慰,但却不能否定学生的道德意识不足。经过改进管理,学生不仅把书还回去还会多余一些书,着应该是信任的力量。
慢读故事,细品智慧,就如同李镇西老师说得那样,真正的教育成果总是发生在自然而然的情境中,教育者的教育目的一定要非常明确,教育过程则需要不露痕迹。
开放的书吧
李俊的故事
难忘的班会
习惯性的读小说
早恋的孩子 掉在地上的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