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健在,子女就不能出远门吗?
0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0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道,通導,“父之道”即是“父之导”,父亲的教导。
三年,泛指多年,并非真的是三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便可称作孝,父亲的什么教导呢?当然是正确的教导,若是不正确的教导根本就不应该听,又何来“三年不改”之说?孔子此处并非泛泛而谈,应该有具体所指。兄弟以为,孔子所说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人便是指孟庄子。曾子就曾听闻孔子称赞孟庄子之孝,说他嗣立之后,不去父亲之旧臣,不改父亲所制之政策,这一点难能可贵。
020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用的是倒装结构,类似于成语惟利是图,正常语序应是“父母唯忧其疾”。
关键是这里的“其疾”,是父母之疾,还是子女之疾?若是父母之疾,则孔子认为孝子应该担心父母的身体健康,若是患有疾病,则以之为忧,而后尽心尽力,侍奉汤药。可是父母的其他问题,女子就不应该担心吗?可见,在情理上就说不通。
所以这里的“其疾”当是指儿女之疾,父母只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才会担忧,至于儿子会不会犯上作乱危及个人甚至家族之安危,会不会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会不会成为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小人,这些问题父母一概不用操心,如果子女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是孝顺的。子夏问孝,孔子答之以“色难”,子游问孝,孔子说“不敬,何以别乎”,孟武伯问孝,孔子却说“父母唯其疾之忧”,为什么同一个问题,所答却各不相同呢?这也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大概子夏、子游对父母态度不好,没有好脸色,所以就告诉他们,态度恭敬才可称为孝。而《论衡》上说:
(孟)武伯善忧父母。
善,容易、易于的意思,如善变,多愁善感。
忧,使动用法,使之担忧。忧父母即是使父母担忧。善忧父母,就是经常让父母操心。
大概孟武伯这个人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平时斗鸡走狗、游手好闲,不好好读书,父母对他特别不省心。而孔子对他这样一个贵族又不好直言相谏,所以就很委婉地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0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方,方向。
这句话的上半句,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但没了下半句,我们就容易误解孔子的意思。如果父母健在,子女应尽量减不出远门。若是不得已,也会有个方向,让父母知道你去了哪里。因为古代通讯不发达,没有什么手机,邮政系统也不健全,极少写信。所以,子女离家出走,得让父母大致知道个去处,不会过分担忧。
0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的年纪,子女一定要心里有数。父母这么大年纪仍然健在,子女的当然为此高兴。而人必有一死,且很少有人能长命百岁,父母这么大的年纪,离世之日也不远了,子女也会为此而忧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