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长文短教,抓好一字立骨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齐背一首诗,小学是学过的,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大家觉得诗中哪个字贯穿全诗?你觉得是“改”,理由呢?诗人说“乡音无改”,但其实也有太多的“改”,比如自己的鬓毛衰,儿童的不相识,都在改变,所以诗人难免有物是人非时光流逝的感慨。嗯,你的理解很透彻。近乡情更怯,归乡意难平,这大概就是久别故乡的人的共同心声。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小说《故乡》,看看其中又有哪些改变,哪些感慨?
同学们,塑造人物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这篇小说中哪个人物你印象最为深刻?哦,有的说闰土,有的说杨二嫂,还有的说是“我”。那么在这些人物身上发生了和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精读课文中的相关语段、关键词句,说说他们身上的改变。
刚才老师巡视,发现同学们边读边圈划并批注了关键词,这种读书习惯特别好。现在请同学们开始分享吧。温馨提示,大家要善于捕捉文中的招牌型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分析。
好,你来说。你印象深刻的是闰土,在小学课本中就见过他,那个时候的少年闰土是?健康活泼、果敢能干、见多识广、重情义。你概括的很精准,能结合具体情节说说吗?嗯,夏夜看瓜令你向往,尤其是刺猹时的动作行云流水甚是潇洒,可见闰土的能干,已经是家里的得力帮手了。文中有一个词,可以概括“我”心目中的少年闰土形象,你关注到了吗?你觉得是“小英雄”。哦,你捕捉关键词的是能力很强,大家认同这个评价吗?好,真是英雄所见!可惜,再见儿时伙伴,却发生了变化。谁再来说说看。
嗯,中年闰土变了,变得麻木迟钝、愚昧无知、深受等级制度毒害但依旧善良。结合你印象深刻的语句来说。哦,那声“老爷”,我听来特别的刺耳。为什么?儿时他叫我什么?对迅哥儿,多么亲切,亲密无间,无话不谈,互相称兄道弟的哥们,而如今呢?我叫他什么?依然是“闰土哥”,却没想到他却喊了一声“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也说不出话。大家觉得是把什么比喻成厚障壁了?是我们之间的隔膜,那,是什么造成这隔膜呢?迅哥儿─老爷,对,是封建等级制度使得中年闰土变得麻木,产生隔膜。
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杨二嫂。根据前面的方式,谁来分享杨二嫂的变化。年轻的“豆腐西施”(美丽文静、端庄安分)到(尖酸刻薄、搬弄是非、唯利是图、爱占便宜的“圆规式”的市侩)。你印象最深的是她尖酸的语言和顺手牵羊式的占便宜,哪些动词?有愤愤的回转身,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塞在裤腰里,出去了。你能演一下吗?可以附加上神态描写。大家给他点掌声。谁来点评一下。哦,他有点拘谨了,没有把杨二嫂的形象生动的表演出来。你来试试。
除了人物的变化,还有景的变化。找语段,抓关键词句(读一读,再读一读,落实重音),读出记忆里故乡的美丽、生机,和现实故乡的颓败、死寂。还有理想中故乡。(本环节也是在精抓景物描写,可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4小结板书(“变”字,人、景、情,推究社会根源)
5追问,文中的“我”又是怎样的形象?,他此次回故乡对于变化的故乡收获了什么?只有失望吗?就如同文中说“没什么留恋”吗?你怎么看,从哪里看出来?(精读文中86―88段,抓住三个“不希望”,追问,他希望什么?他明确一个具体的蓝图吗,我们帮他绘制一下,那他又知道出路在哪吗?结尾的名句是什么意思,你读出什么哲理?――探究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