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对知识有偏见!
去年策划一个瑜伽课的选题,秉承着科学谨慎的态度,很多同事表示怀疑课程的科学性。老师本身是运动管理学硕士科班出身、又拿到了美国瑜伽联盟认证的证书,这样大家还是觉得不放心。于是为了证明内容科学,搜集了很多资料。请老师讲解动作的原理,肌肉和骨骼的关系,官方教材图片等等,到最后甚至请了台湾某大医院的副院长来背书,证明老师有教课的能力,才算将将过关。就这样,还有个姑娘一直跟我喊,说证明的还不够充分。
这是好事儿,作为知识付费的头部平台之一,大家对内容科学谨慎的态度。特别是在遇到医学、运动之类的选题,更希望去证明它的科学性。就像最近上线的一个医学类的内容,老师是哈佛大学的医学博士后,某三甲医院的医生,讲的内容很基础,但就算这样,还是被要求去找人验他的内容是否科学。
但是当我准备着各种资料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为什么以前的很多选题都不用去这样证明,唯独医学或者运动类的选题,会一次一次的被质疑科学性?
因为医学和运动类的内容,如果不科学,很容易造成损伤,而且这种损伤很可见,可感知,甚至是可量化的。比如说吃错药了,或者是运动的方法错了,很快就会有不良反应。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还有一点也许是因为他的可验证性,证伪的成本较低。
和对待这类学科知识科学和谨慎不同,大家对于另外一些内容就要宽容的多了。像什么面试技巧、营销方法、时间管理或者是两性关系。
你说是因为这些内容的影响小?未必,一个错误的经验可以让你失去一个很重要的机会,甚至是很重要的人。那为什么包括我,可能也包括在读文章的你在内,也会对这两种内容差别对待呢?
是因为经验类的内容不可验证?现在很多人知道了,“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是编造出来的,关于“潜能”的理论毒害了很多年轻人,还有一些流传度非常广的“心理实验”也被证明是伪造出来的。这些“谣言”的内容并不算难验证,但是为什么可以做到流传甚广?甚至现在还会有很多老师、家长、领导拿上面的谣言去教育孩子?
我认为这是一种对于知识的偏见,或者说是一种思维的惯性。
对于有些学科,大家习惯性的去质疑。但是有些学科尚且没有养成用批判性的方式去思考的习惯。
接受知识就像吃饭。吃的好了,可以让我们的精神更加强壮,吃的差了,要么就没营养,更严重的是有副作用。所以学习需要谨慎,注意挑选好的“食材”。
所以不管是医学、运动这类的学科,或者是职场经验这类的学科,都应该有挑选的意识。
那具体怎么挑选?如何去避免知识偏见呢?
1、开始思考,当你看到这篇文章之后,相信你再遇到知识付费产品的时候,会有个思考的意识;
2、不跟风,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一个流行的东西,但流行的不一定是对的;
3、找靠谱的平台里面,有靠谱背书的老师;
4、去了解事情的底层逻辑,了解分享者是如何思考的,不是模仿具体的动作。
知识偏见目前还很难避免,但是希望我们都可以做个学习上的明白人,不因为学科不一样就放低了学习内容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