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你一定要懂点心理婚姻育儿

婚姻家庭暴力中的暴力循环理论

2018-07-05  本文已影响45人  岛屿书
图文皆原创

上周写了一篇家庭暴力中的代际传递,这周继续写关于家庭暴力的点点滴滴。

首先列出几项清单,供读者们参考:

  1. 根据数据显示,家暴受害人平均遭受35次家暴后,才选择报警。家暴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动手打人都是错的。
    2.对方无论男性女性,第一次动手时,就要全力反击。不能动粗、不能实施暴力是与人相处的底线。
  2. 在反家暴多机构联动中,公安机关是第一位的。派出所对家暴个案有直接影响力。
  3. 遇到家暴要有警必出,出警必有记录。妇女挨打后要先报警,并做好证据留存记录,相片上要有日期显示。
  4. 对于儿童家暴,如果把监护人权利剥离后,儿童的未来在哪里?由谁抚养和照顾,这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上周还接待过一位长期遭受家暴的女性,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一起来咨询室。老公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不能坐下来和女方好好谈事情。女方做了多年家庭主妇,为了二个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一忍再忍,就是不愿离婚。

结果是男方逼着她一定要离,被逼无奈,出来求助。当着二个孩子的面,女方悄悄问我,是不是男人过了五十岁,就不允许离婚了。看来还是不想离,宁愿被老公打,对方不断出轨,她还是想保持一个完整的家,只要男人还回来,她的婚姻就不算失败。

女方一再向我确认,她男人打人的行为可以改吗?只要他能改,她还愿意和他过。

西方学者hughes1994年提出“暴力循环理论”,该理论认为暴力在家庭中的存在和发生是有规律性的,呈周期性的循环过程,包括愤怒积蓄期,暴力发生期,道歉原谅期,蜜月期四个阶段。

让家暴受害人一直不能脱离现状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暴力循环理论中的道歉原谅期,在这个阶段,男性可能因为打了人,下跪、写保证书、自扇耳光,甚至在亲戚朋友的见证下给女方很多承诺,女方往往会选择继续相信他会改。

之后,就是一段时间的蜜月期,二个人重归于好,男方甚至加倍的对女方好。为了这一点点甜蜜,女方就象食了毒品一样,会上瘾,这个瘾就来自男人超出常态的保证和承诺,以及超出常态的迁就妥协与跪舔。

随着暴力加剧,周期缩短,长期承受家庭暴力的女性,会产生“受虐妇女综合症”,是指在家庭暴力的周期性过程中,长期受虐的妇女表现出的一种不能主动终止对方暴力的被动、顺从、无助的心理状态。因为无助无望,心理瘫痪,放弃挣扎和反抗。

在过往的个案中,短则七八年,长则十几二十年的婚姻中,男方其实从恋爱期间就有暴露出爱动手的特质,只是没有引起女方过多的关注。

家暴的本质是控制,往往女方会把这种控制理解成嫉妒和过于强烈的爱欲。你看,他多么爱我,多么在乎我。直到有一天,男方把这种控制升级成只能听我的,你的人生我来主宰。如果这时候的女方,表露出一点点自己的想法和主见,男方就会认为是在挑战他的尊严与权威,一言不合就开打是常有的事。

直到暴力逐渐升级到不可控的地步,女方感受到生命的威胁,出于生存本能,没办法之下才会从长期的习得性无助中挣脱出来,试图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必竟,命更重要,反正不能死就是了。

记得之前曾接待过一宗家暴个案,女方一个人偷偷找过来求助,在咨询师面前哭成个泪人,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眼泪没停过。老公经常把她和三个小孩关在一个房间里,也不允许她出去工作,除了接送孩子们上下学。

女方看上去是那种柔弱迁就无助型的女性,问她为什么不报警,她说不敢报,老公不让她用手机。只要她一不听话,回到家就是砸锅扔盆,要么就是拿着刀在她面前叫嚣,不听话就把孩子砍了。

咨询师一再向她确认,是否有感受到生命危险,然后帮助她寻找身边可以马上支持到的资源。建议她回家后,马上把家里可能存在的凶器,全部先藏起来。先考虑好如果报警后,孩子们可以暂时寄住在哪里,她可以暂时住在哪里,且不能让她老公知道。最后,告诉她下次再有这样的事情,第一时间报警。

结果,几天过后,接到这位女性的电话,声音很小声说她老公又开始闹起来了,咨询师鼓励她勇敢报警,不能再这样拖延下去。后续知道的是,这位女性勇敢报了警,也寻求了自己家人的帮助与支持。

在处理的无数宗家暴个案中,最大的感受有这几点,一是遭受家暴的女性几乎都是家庭主妇,没有工作,没有精神和经济独立,很容易被另一半控制。二是多数是法盲,对新出台的反家暴法一无所知,或者对婚姻法完全没有了解。三是对施暴者心存很多幻想,比如会改呀,家不要散呀,孩子们要有爸爸呀。她们不知道的是,这样施虐者和受虐者的关系模式一旦定型,基本很难矫正。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家暴个案,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受害人澄清家暴事实。了解清楚在关系暴力里,这个家庭的动力场是什么类型,这个话题就留在下次文章中细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