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婚姻育儿

与其30岁以后折腾,不如20岁的时候多按自己的意愿选择

2018-04-18  本文已影响84人  罗环环

朋友的孩子今年大学毕业,手里拿了几个offer。这年头,没有offer发愁,offer多了也发愁,尤其是不同的offer还意味完全不同的职业甚至人生道路的时候,似乎怎么选心里都难免有遗憾。朋友的孩子就是这样,以她最中意的offer A和offer B来说,前者是她目前最想做的事情,但跟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基本不相关,而且变数极大,充满挑战性;后者相对来说略嫌枯燥,但跟专业联系紧密,作为踏入职场的第一步,是个很好的起点。选择A吧,因为有B作比较,心里有一点点慌;选择B吧,看看A,又觉得不甘心……

我一下子就想起了我读大学的时候。年轻好像都是这样,一方面,可能性无限,好像每一扇门都为你敞开着;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只有一个自己,当你选择了这一扇门,就意味着其他的门向你关闭。不过,我所经历的最困难的选择,并不是在毕业的时候,而是在我决定是否考研的时候。

现在说起来,可能除了我的本科同学,没有人会相信,我大学其实是学化学的。从化学到中文,其跨度之大,大概不亚于从中国到美国吧。所以我当时也是犹豫不决,反复考量,最终作出跨专业考研的决定时,心里简直五味杂陈。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意味着未来的职业和人生道路会完全不同,站在取与舍的十字路口,心里大有“从此萧郎是陌人”的遗憾和决绝。(现在回过头看,其实未必不会殊途同归,专业对一个人的影响,远远不如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意念重要。当然,这是后话,那时的我并没有这样的阅历。)

说起来,化学专业并不是别人帮我选的,我也不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这也算是我自己深思熟虑作出的选择,尽管18岁的“深思熟虑”未必能有多“深”和多“熟”。从我接触化学这个学科开始,我就很喜欢它,因为它展示了一个绚丽缤纷、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并且人很容易介入并且改变这个世界,用不同的物质按不同的比例反应,就能得到不同的新物质。元素周期表在我的眼里更是精彩绝伦,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一些基本规律,然而在规律之外又有变通(例外),不死板,不僵化。这些特质都深深吸引了我。那时我觉得,继续探索这个物质世界,毕业了当一个化学老师,也不错呀。

但我严重低估了把化学作为一个专业来学习所要求的技能。首先是大一的时候学高数,我突然觉得特别吃力,学到三重积分,我已经完全不知所云,而化学基本原理需要高数做工具,这意味着,在理论上我可以成长的空间极小。紧接着,到自己做实验的时候,我又发现我的动手能力极差,而且遇到稍复杂的实验就发怵,所以实验这条路,对我来说也走不通。理论和实验,我一项都不占,真不知道自己怎么能学得下去。

那时候换专业不像现在这样容易,就算能换,也只能是比如物理换到化学,化学换到生物这种相近的学科。因为我在高数和实验上的坡脚,我对所有的理科专业都失去了信心。可是,理转文,从化学系换到中文系,那简直无异于天方夜谭。唯一的一条途径就是,考研。

我很早就萌生了这个想法,但直到大三的寒假才作出决定。从决定到考试,我有一年的准备时间。这是一个极其冒险的决定,我找不到可以照着画瓢的葫芦,化学系从没有报考中文系研究生的先例,在我前一年倒是有一个考心理系的,但没考上。我找不到人可以咨询,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其中的艰辛在此不赘述。幸运的是,我最终考上了,并且是以第一名的成绩。

尽管我费了这么大的劲儿才从化学转到中文,但毕业后却并没有留在“业内”做学问。我做了八九年的编辑,从出版社辗转到文化公司,内容所涉古籍、心理、少儿、党政,并没有专攻某一个领域,自然无所建树,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从职业规划的角度说,这大概是一个很失败的案例。说实话,做这些工作,其实也未必需要一个中文系研究生的学历,化学系的本科生难道就不能做吗?我也并不觉得,我能做这些工作,是因为多了中文系研究生三年的学术训练。事实上,只要一个人愿意钻研文字,对这一行业有兴趣,都能做得来。但也不可否认,中文系研究生的学历,在进入这一行时是更好的敲门砖,生活在这个带有偏见的社会,有时候真是无可奈何。

刚毕业那两年,工资很低,有时候跟新认识的同行聊起我换专业的经历,对方都会无比惋惜:你换什么专业不好,你看金融啊,IT啊,都多好找工作啊,工资是我们的N倍,干嘛非要选中文这个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专业呢?再说,你换什么不是换,既然化学到中文这么大的跨度都可以,那其他专业,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我只能苦笑。《诗经》有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那些都是极好的专业,可偏偏我没有动心,而我动心了的,偏偏是中文这个“穷小子”。动心是理想主义的词,在北京,面对着节节攀升的房价望“房”兴叹,买房无望的时候,好像也做不到理直气壮地拿《诗经》里的这一句作反驳。

但是,当时间线拉长到今天,当我回过头去看当年的这一段经历,心里却满是感激。这是成年以后,我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个如此重大的决定。尽管高考的志愿也是我自己填的,但18岁,没出过小县城的经历,与21岁,读了些书,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并在北京浸染了三年的见识,还是大有不同。我做了这个决定,并且为这个决定倾尽全力付出,我生出了一种“命运尽在我的掌控之中”的得意。尽管后来我知道,其实一个人是无法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的,命运很多时候都有它自己的安排,但我想,只有曾经领略到自己掌控命运的力量,后来才会心甘情愿地承认,冥冥之中其实还有另一双大手在操控着命运。

换到中文系这个最难就业的专业(也许是之一),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遗憾;但假如当初因为种种顾忌,硬着头皮去当了一名化学老师,我想,我的遗憾绝对会大更多。人对于没有做的遗憾,总是会大于没做好的遗憾,失败总好过没有尝试,何况这对于我来说,这件事还算不上失败。

有时候我也会想,那时在化学系,其实很多同学都是被调剂进来的,化学并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也未见得多喜欢这个专业,但绝大多数同学都安安分分在这个专业领域领域,十多年后,不少人也很有建树。为什么别人可以忍受不喜欢的专业,而我就完全不能容忍呢?

我想,这大概只能解释为人与人是不同的吧。我这个人,所在意的事情不多,但一旦在意的事情,就会特别执着,很容易形成心结。假如当初我没有按照自己的心意选择,而是瞻前顾后安于常态,我可以肯定,以我对“未完成事件”的执念,这件事作为我生命里最重要的“未完成事件”,一定会在日后某个触发点爆发出来,因为多年的压抑,多半会极具杀伤力,而不像年轻的时候那样轻灵——那正是一切皆有可能的年龄,怎样的折腾和膨胀都不可怕。而正是因为年轻的时候我合了自己的心意,后来在面临一些选择,包括作全职的决定,生第二个孩子的决定,虽然也有各种考量,但心里是明亮透彻的,没有心结作祟。

所以我现在常常说,与其30岁以后折腾,不如20岁的时候多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人总是对得不到、没尝试的念念不忘,真的是“风景都看够,才能看细水长流”,这是人性的弱点,并不限于风月,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所以,趁着年轻,想法多,有闯劲儿又没负担(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时候,听从于自己的内心,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等到年纪大了,才能心甘情愿地“收”回来,看明白自己的“想要”与“不想要”,心安理得地套上各种“枷锁”。

等到畅畅长大,在她20岁的时候,假如她做出一些不那么合乎常规的决定,希望我能记得我今天的所忆所感,记得我20岁时的决心和力量,记得风景看够以后的细水长流。

以此文为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