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那点事(10): 西周的高卢战记
上一期说半天考古轶闻,是为了引出晋国与王国的一段尘封往事,这段往事说明了礼制的本质。
先说结论,所谓礼制说好听点儿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说不好听就是任人唯亲,以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确定人与人之间不平等但有秩序可持续发展的合约关系。再通俗点就是"叔叔没有兄弟亲,兄弟没有儿子亲。"
比起原始社会完全无序无组织一团糟,礼制虽然不平等但是有秩序,是进步,很大的进步,是一个大大的进步。这时候其他的部落都是父子叔侄一团乱。
在礼制这个框架里,摄政王叔叔铁旦退休了,而銜着金钥匙出生的成王作了天子,成王的弟弟叔虞分到了最有最有钱途的唐国(晋国)。无论叔侄之间发生了多少堵心的事,四叔铁旦最终用实际行动确立了这个体制。所以儒家尊他为圣人的圣人。
在这个礼制中,最初权利和义务是相等的,与总公司天子国(王国)最亲的晋国为天子国出的力也最大。
晋囯自从成立以来,他的征服行动就没有停过,一直在消灭周以外的部落,由于他担负着对外扩张的前锋,所以他的军队规模一直在扩大。
而当总公司需要他的时候,他也不遗余力的充当主要打手。
但是以上这些内容读史的时候如果不细心是读不出来的。正经的先秦正史叙事极其极其简约,记录一场战争可能只用三个字。要想看到像凯撒的《高卢战记》那样的完整一部书的叙述绝无可能。
不仅如此,很多事情包括很多足以成为里程碑的战争,特别是是西周时期的战争,也就是传说中的礼还没有崩,乐还没有坏的时候发生的事情, 根本在传世的史书中就没有记录,野史也没有。
当然需要说明一下,也许有人会用《史记》和《左传》这样的书来反驳我, 因为这两本书都有故事情节和逻辑叙述。 我承认《史记》和《左传》的史学地位很高度,但是这两本书都有一半的文艺作品性质。不要忘了, 《左传》和《史记》之于西周,好比天涯明月之于《明朝那点事儿》,叙述者距离客体事件已经有几百年了。
显然西周那时候的史官包括统治者都是没有后来的历史学意识的。
这样的历史学现象使得周朝特别是西周那点事变得虚无,甚至让大家觉得西周历史主要是孔子他老人家或儒家弟子幻想和鸡汤出来的。礼制,天子,诸侯等等,这些到底有没有存在过,似乎都成了一个疑问!
但是两千多年后,劫后余生,十六个编钟居然给我们送来了339个字!当事人(略等于当事人)自己叙述的关于一个具体战争的339个字的叙述!简直想当与西周的《高卢战记》。
翻译成现代汉语那就很长了,我去给大伙抄一下译文
这篇铭文充分反映了晋侯和他的军队的能力。王国同晋国军队的协同。周天子对诸候国晋军的直接指挥的效力。
正是由于晋军的强大和他血缘集团中仅次于大哥的中心地位,在老大由于一连串失误丧失了土地和军队之后,军力和土地仍处于上升期的二哥,成为了集团新的当家,但由于礼制,实力派老二不能作天子,而只能称为霸主,也就是代理董事长。
这的出土版的故事可以说明几件事:
第一件,即以亲情为基础的礼制在西周是存在而且非常鲜明和有效的。
故事中的周王和晋侯应该已经是传了好几代的堂兄弟了。但是周王对于晋国的权威和晋侯对于周王的效忠,在这一场联合国军的协同作战中毕现无遗。后来的赏賜表现了礼制的运作。
第二件事是晋老二家鲜明的军人特色和军事传统。
昨天的出土版的故事可以说明两件事,第一件,即以亲情为基础的礼制在西周是存在而且非常鲜明和有效的。
故事中的周王和晋侯应该已经是传了好几代的堂兄弟了。但是周王对于晋国的权威和晋侯对于周王的效忠,在这一场联合国军的协同作战中毕现无遗。后来的赏賜表现了礼制的运作。
微信群"書裡書外(AICF書雲)"的聊天记录如下:
————— 2017-3-22 —————
Envoyé de mon iPhone————— 2017-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