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来得刚刚好
一切来得刚刚好
过去的2018年,我终于将写作提到了个人成长的一项战略高度。可是,当年底回顾的时候却发现,除了6月份写过2篇随笔之外,其他月份均开了大大的天窗,任务失败,game over。可我不甘心,2019年我要继续写作,我要改变。恰在此时,我遇到了007不出局,刚刚好!
我在想,既然意识到写作对于我的重要性,可是为何又不行动呢?撇开工作忙,没时间这些看上去像是借口的借口,我作了几点反思:
1.知道重要,却没有改变的强烈愿望。感觉工作还行,收入还行,日子过得还行,于是没有了强烈的动机去立刻付诸行动,觉得写作的提升是个长线的目标,不急于一时,所以始终没能很好地迈出去。
2.写作是个磨脑皮的事情,太累。有人问我,你这么喜欢看书,怎么不写一写呢?我问她:你喜欢看电影吗?她说:当然喜欢了。于是我反问道:既然那么爱看电影,那为什么不写影评呢?对方明白了我的意思。看书对我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一年50本的阅读量可以让我在周围的朋友们面前“装得一手好逼”了,但写作却是另一回事,真的很累的,没有阅读时候的那种愉悦感。有时候,看的书多了,难以抑制内心蓬勃而出的表达欲望,结果还是习惯用“说”,而不是用“写”来输出,约三五朋友围桌而坐,侃侃而谈。
3.写得烂,体验不到成就感。由于没有很好的正向的反馈,总觉得自己的文字很一般,写出来要么浪费纸张,要么浪费内存。
4.无题材可写。去年本打算好好开始写作,但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写些什么,那个焦虑啊,最后只能不了了之了。在写作大咖看来,这根本不是个事儿,自己的事,别人的事,仿佛到处都是题材,到处都可以入文章。但对我这样的起步者来说,看上去啥都能写,可实际上啥都不好写。
前三点是心态问题,最后一点是技术问题。归结起来就一个词,畏难。
前几天,当我重新振作,重启写作计划的时候,无意中在一个群里看到了我们007不出局的推荐链接。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想报名参加,感觉就是为了治疗我的写作拖延症而量身订制的。但,又有所犹豫,去不去南极到无所谓了,7天写一篇,这是个多么大的挑战啊。于是,畏缩,后退,想退回到自己的舒适区里面来,就当是没有看到这条信息。最后,我终于还是报名了。也许,改变就需要一些外在力量的刺激,自律可以从他律开始。
事实上,这些年发生在我身上的诸多改变都见证了自己的成长:进银行,读MBA,获得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每年阅读50本书。回顾这几年走的路,在每一个拐弯点,都似乎有一股力量在推着前进,这些力量来得又恰逢其时,恰到好处。拿读MBA这件事来说,最开始的畏难是考试,都已经大学毕业快十年了,那些知识恐怕早忘了精光了吧,但当自己投入其中,复习、刷题,我发现当年学过的知识又慢慢都回来了,原来它们从来都不曾被遗忘,只是被放在了记忆的某个角落里而已。最后的结果令人满意,考得还不错,顺利被浙大录取。紧接着,第二个畏难发生在来回的求学路上。考上浙大MBA后,我进入了每周末去省城的求学之旅,通常是周五一下班往动车站赶,周日一下课就踏上回程的路途,自诩为“赶火车小能手”,不管去上课还是回家,到达都已是深夜,就这样坚持了两年,累,却也没觉得苦。第三个畏难当然是论文。当没开始去做这件事的时候,我觉得它是个大大的怪兽,想着拖延,想一拖再拖。但最后冒着必死的勇气,向论文宣战的时候,我发现,也没有难的,终于一鼓作气,把它拿下。初稿时定的论框架到最后都没有改动,只是在论述的表达、论据的进一步丰富等方面,在导师的帮助下作了些调整而已,可谓是相当顺利。就这样,在我面前不断出现一个一个的小怪兽,然后畏难的我被心底一股无形的力量所克服,一步一步推着向前走,完成了一个一个打怪升级的动作。这股力量也许叫责任,也许叫勇气,也许叫对新生活的向往,我说不清。
想起许多年前爬三清山的那一幕(平时比较宅,很少出去旅游,更是很少爬山),我就站在缆车到达的终端,看着那个山顶,高高的,到它上面去,做梦吧。真的不是在做梦,我就这样,跟着伙伴们一步一步往上走,忘记了时间,忘记高度,只有心流涌动,只有眼前的风景,当我回望山下,已在众山之巅。也许这就是俗话说的,船到桥头自然直吧。
所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动纸笔无以去南极。要相信,人生路上遇到的每一个节点,都是助你成长的时机,一切来得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