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躲不开应试教育,你还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昨天聊到素质教育,有人说,你看,现在的学校有多么坑人。
但我却不这么看。再仔细看看我提到的素质教育三个特征:帮助人掌握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世界抱有好奇心和寻找到自我,就会发现它们并不是到了大学才需要去做的,甚至于并不需要依赖于学校教育,在一个人还没有进学校之前,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应当开始了。
只不过最初它可能并不是以非常高大上的姿态被一本正经地总结出来,而是混杂在生活小事中,不被人注意到罢了。
以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为例。实际上对于小孩子来说,生活中的问题可是太多了。家里可能有很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习惯,对他的态度也各不一样,怎样和他们相处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是孩子每天都要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他需要通过看人的脸色来判断他们的心情、需要知道家里谁最有发言权、谁在哪方面最有可能突破底限、谁应该用哭的、谁应该用磨的、谁又可以在搞出乱子之后提供保护。你看,这件事综合运用了人际关系学、心理学、生理学、需要具备观察力、判断力、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和演技、复杂程度决不亚于一场大型政治斗争,而大部分小孩子却都能无师自通、玩儿得很溜,在能力不足导致达不到目的的时候,他们还会自主学习和对技巧升级迭代。
尤其是如果家里有两个孩子的话,你会发现老二往往在争宠方面能力爆表。大部分父母都更疼小的那个,绝不仅仅因为他年龄小。
但是这种由生存本能发展出来的技巧和能力有两个缺点。首先是稳定性很差。因为受直觉驱动,在环境产生变化,人和事也发生更替的时候,曾经得心应手的一些技巧可能就会失效,但孩子们却很难靠自己来想明白为什么。
我们时不时可以看到有些成年人在试图掩盖自己的错误的时候,也使用类似小孩子的哭闹、撒谎、歇斯底里的方法,就是因为没有完成从本能反应到主动地思考和行动蜕变的过程。
本能行动的第二个缺陷是容易失去界限,小孩子是无法天然知道如何平衡目的和手段,在什么时候该停下的,因为别人的心情和处境并不在本能该考虑的范围内。
一个孩子不知道界限,人们顶多为遇上个熊孩子而摇头叹息一下;如果长大了仍然不知道界限,破坏力是无法想象的。
说到这儿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所谓的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人的自然属性,学校教育只是把它们体系化、抽象化,为孩子把天性变成扎实的能力提供更多发挥的场所而已。而且更加重要的那个让本能变得更稳定和克制的过程,与其说是学校的职责,不如说是家庭教育的使命。
人的另外两个重要的素质,保持好奇心和寻找到自我,也是类似的情形。
也就是说,即使应试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控制的潮流,家庭教育也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一味地抱怨学校实际上是在推卸责任,更主要的是其实没什么用。
参考书目:如果躲不开应试教育,你还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 - [中]魏坤琳
《和孩子划清界限》 - [中]小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