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仪式感
前几天,听广播节目,说生活应该要有仪式感,这点,还是比较赞同的。比如冬至,晚上得吃饺子。
我们常常感叹,现在过年都是给小孩过了。所谓的年味,一般来说,就是买点鞭炮和烟花放放,吃顿丰盛的年夜饭,给小孩发发压岁钱,然后大年初一给亲朋好友拜拜年,大致就是这样的程序。因为平常吃的也很好,年夜饭就不很想往了,因为手机上的微信、短信就可以拜年,不必见面了,所以,大家都很难感受到所谓的仪式感带来的年味。比如,压岁钱就这么给了,孩子顶多一句“谢谢”、“恭喜发财”,其实,真正要有仪式感的话,孩子是要给爷爷奶奶或者父母磕头致谢的。
包括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都是在走形式,顶多是应个景,毕竟许多家庭平常也吃汤圆、月饼、粽子之类的。也就是说,生活中早就缺失了逢年过节的仪式感。
这种仪式感来自于何处?首先应该是家庭的团聚。年夜饭一定是家庭成员热热闹闹地聚齐了才行。缺了部分成员就大打折扣,反而多了思念和空落。如果是孩子们都在外,只留父母二老,所有的仪式感都是空谈,饭菜越丰盛反而越凄凉,即使是再温情的拜年电话都是苍白的失礼。
说到“礼”,应该是仪式感中的第二项要素,非常非常重要。四书当中专门有《礼记》,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了,不用那么繁文缛节了,但核心的东西还是要留存的。仅以家庭来说,这个孝如何体现?长幼一定要有序的,不能没大没小。相对而言,南方传承的比较好,家族的观念也强很多。
刚刚提到的过年孩子要给长辈磕头领取压岁钱,这是老礼,显得庄重而有仪式感,一方面让孩子更懂得感恩,另一方面,让老人更觉得欣慰。现在有人说,老黄历的东西我们根本不需要,那就随意,不强求。
仪式感往往和作秀容易搞混,其实,区分很简单,真诚而虔心的便是仪式感,哗众取宠、扭捏作态的就是作秀。仪式感厚重而有内容,透着凝重,作秀则肤浅而流于形式,满是尴尬。
忽然便想到了照相,这是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生活便利和质量提升。每次活动大家合影留念,也算是一种仪式感。出去旅游,许多人不至于写游记以资纪念,但有照片为证啊,各种姿势配合着各种美景,美美的。即便是吃饭,西方仪式感比较强的是祷告一番再吃,我们现在有些人却是先拍几张图片发了朋友圈再吃。
现在,文化传承受到了重视,民俗文化也得到了弘扬和发展,这是好事。毕竟,仪式感仅仅靠一个个普通的家庭是很难有规模、有效果的。一些地方,过年时举办年俗文化节,让舞狮子、踩高跷、猜灯谜等等的重新与大家见面,让糖人、年糕等各种年味小吃重新走进千家万户,这样,年节的气氛就浓了,仪式感也就彰显出来了!
说到底,仪式感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要走心的,让心灵有寄托,让心里有庄重,让心情有慰藉,同时,心存感恩,心存畏惧,心存善意,心存博爱……
如此,生活会更有规范,更增和谐,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