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建界法,帮你摆脱他人的过分要求
最近一朋友很烦恼,找到我诉苦说,家里催婚已经催到闹翻的地步,她很烦恼,实际上我这个朋友还只有23岁。
听到她的描述,我也很无奈,且让我想到一个词:界限感。
实际上界限感,也是近几年特别火的词。而之所以会火,是因为之前,在中国很多家庭,很多人对界限感是没有认知的,甚至会觉得一家人要什么界限感。于是就出现了我朋友出现的那个烦恼。
01
无处不在的界限感
同样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都挺好 》,里面的苏大强这个中国式父亲因为老伴过世,各种作妖,各种对子女生活的干涉,也让大家看着,愤怒不已。
那大家会问像苏大强这样的干涉子女的父母生活中真的有吗?
实际上近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中国雅虎和民意中国网对332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人表示 身边过度干涉子女的父母很多,90.2%的人感觉父母这种做法会给子女带来很大压力受访者中70后 占29.7%,80后占41.1%,90后占6.5%
从这个数据,我们也再次看到干涉比我们想象的多的多,而这样的干涉其实都是属于没有界限感造成的。
02
界限感的两个维度
那到底什么是界限感、界限思维了?
实际上界限思维就是边界思维,再通俗点说就是事情一码归一码。
比如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就是明显的没有界限思维的反例。
因为孝不孝顺跟结不结婚,生不生娃其实没有关系,对吧?因为孝顺是自己和父母的关系,结婚生娃是自己的权利而不是义务。 界限思维在越亲密的关系中越容易混淆。比如上面我们看到的两个例子。 这是关系和关系之间的界限思维。
还有一种是事跟事之间的界限。
比如物权和债权。 举个例子,说小王向小李付了200万买了房子,但没过户,1个月后小李又把房子卖给了小张,并过户啦。那最后房子是谁的了?
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其实是小张的。为什么?其实这里就涉及物权和债权的关系。物权是按房子的登记所有人算,债权是金钱的债务关系。在这个案子力,房子已经登记在小张名下,那就是小张的,这是物权,而小王付了款,那小李就是债权关系,应该付钱并支付利息。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界限思维真的很重要了了?
03
三步建界法
那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建立界限思维了?
第一、清晰人的边界和事的边界。
所谓人的边界,就是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每个人也只能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所以这里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 身份和责任是什么?简单的可以用一个标准辨析,就是这个事情或关系,最后承担后果的人是谁?是不是自己,如果是,就是自己界限内的,否则就不是。比如父母催婚,那这个婚姻好不好,过得怎么样,是自己需要承担后果的,而不是父母。所以这是父母过界啦
第二、对跨界及时觉察。
这里是指,我们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之后,对于他人的过界,要及时觉察。比如父母过度干预,朋友同事过界,我们要觉察才能跟她们商量或去表达。比如对朋友、同事提的过分的过界的要求。
第三对于跨界的人和事,勇敢的拒绝。
最后一步,就是觉察到之后,我们要勇敢的拒绝,才能让对方知道下次不跨界。也才能维护好自己的边界。
最后我想说,国与国,无论关系如何,亲近与否,都划有边界。即便是人体内的细胞,也通过细胞膜、组织膜,彼此分开,形成边界。因为只有边界,我们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和更好的关系。也希望通过三步建界法,帮助大家建立起自己清晰的边界,清晰的过出自己人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