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我的大学大学路上不迷茫

考研前对大学两年半的总结

2018-10-02  本文已影响5人  周某人的业余时光

【普通二本,普通学生,理科,文章很长】

       开园那天就早早到了考研室,从此,我的大学生活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种阶段性的转折点,当然要做个彻底的总结,来全面反思自己两年半的成长,进行深度的自我定位,并明确今后的总方向,从而彻底告别过去,踏上新的征程。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成长也必然也基于这种社会关系之上。对于一般的大学生而言,我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当然是学校这个平台。环境虽不能决定人,但依然对人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首先要对学校这个平台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我们学校是一个二本院校,从经验上来看,资源的确是有限的,就像图书馆的座位也是有限的一样。但学生会、社团、办公室、以及实验室的同学还是能接触到一些或多或少的资源,或者说这些职位和状况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有机会得到这些资源的同学,当然要努力去争取。不幸的是我好像一个都没捞到,以至于走了很大的弯路,但我也并不后悔,至少我认识到,人生的路总是弯的,每一次失误和教训都带来成长,偶然的才是人生。也正是因为没有获得这些资源,才使得我的道路充满了更多的可能,因为没什么人能把我限制在哪里,我只按着自己的想法前进,最终走出自己的路来。

除此之外,我们在学习氛围、软件硬件、各种资源等被一流高校绝对超越的基础上,还是有一些相对优势的,在我看来主要有两点。第一,我们没有那么强大的同辈压力。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们都是懵懵懂懂的,我们觉得身边的人并不比自己优秀很多,也觉得自己能够在大学里闯出一条路来,因此年少轻狂(头脑简单往前冲),在做了许多傻事的基础上,获得了一些锻炼和成长。由于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资源,从而就没有那么激烈的竞争,少了许多勾心斗角,因而我们肯定会相对单纯(所以还是要去学会复杂,不然以后会被欺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毕竟难以在我们这样的学校出现,所以在平时,身边的同学也并没有给自己太多的压力,因此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瞎折腾。第二,我们有更多相对的自由。我们没有很大的学业压力,就算期末考试也能比名校的同学花更少的时间就能解决,很多专业没有期中测试,实在有事找老师请假也很好说,这样的自由是非常难得的,严格的管理当然能促进总体的水平,但肯定会限制个别人的发挥,毕竟自由才能发挥人的创造性。

        除此之外,我们学校也完全能够提供最基本的设施,图书馆虽然旧了,但是经典的著作基本都有,操场体育馆,一个住所,空旷明亮的自习室,优美的风景清新的空气,甚至崭新的长沙图书馆也只有半个小时的路程(有冬暖夏凉的自习室和无数的书,自习不要钱),再加上丰富的网络资源,这些都是我们所拥有的,完全能够满足我们学习的需求。再加上足够的自由,人人都是“社会大学”的在读生,在努力的基础上,完全够我们发挥,因此我们不需要抱怨,抱怨是最没用的方式,更不要把抱怨的内容成为我们不努力的借口,我们所抱怨的东西,大多是可以想办法弥补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自己平台的局限,当我们毕业后,在学术能力、科研能力上,总归是不能和一流名校的竞争者相比,所以在知识方面我们要在承认差距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尽量缩小差距,同时要寻找其它的方法来弥补。在我看来,作为一般高校的学生想要有所成就,拼的不是刚进社会的那几年,几年时间还不够,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要定长远的战略,要比别人熬更长的时间。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出一些使我们能长久战斗的素质,所以这里就得出了我的第一个结论:要打持久战。

打持久战,看的不是谁装备好,谁现存的实力强,而是弱势的一方靠主观的努力逐渐改善客观的条件,在时间的积淀下逐渐超过对手,以获得最终的胜利。而这些主观的努力,需要一些内在的素质和良好的习惯来维持,这些素质和习惯,又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来获得,它们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一旦形成就会拥有强大的生命力,非一般事物所能消灭,这些才是我们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关键。另外,我认为人要获得发展,最有效的方式是克服自身现有的问题,克服的问题越大,我们获得的成长也越大。一个大问题的克服,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这就是修身。比如我身体素质可能较差,那么就会影响我的学习效率、精神面貌、学习持久力,看到这一点后就把锻炼身体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并加以改善,就能够在学习力上很大地发展自己,这不是知识的量上的发展,而是学习方法和格局的发展,是学习力在本质上的提升,在时间积淀下它将产生的好处必然会是惊人的。每个人总会有一些内在的问题,我们稍微一想就能发现很多,这些内在的问题影响了我们的各种能力,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能力就获得了发展,从而使我们得到了巨大的成长。这些成长不是一次性的,在时间这个放大镜下,却足以改造一生轨迹。

如此看来,就能明白客观条件不足以限制我们,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内部矛盾才起主导作用。而我们学校也并非很令人失望,就我所知道的情况看来,长沙大学依然有一些非常厉害的人物,当然就不点名举例了,他们依然在默默地前行。我们应该不骄不躁,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努力做,也不要想着一下子“赶英超美”,事实证明我们来到二本,在一些方面的确是有局限性的,这些局限性并非知识量上的差距,也并非单纯的努力就能克服,它需要更多的探索。比如学习方面,并非努力就够,还需要学习方法,学习理念,学习途径,选择资料,合理规划,时间安排,锻炼身体等许多其他的要素同步发展,共同促进,相互配合,以整体的提升促进局部能力的巨大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出更大的学习力。

这些都是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当你懂得了这些,再加上同样甚至更多的努力,学到的东西自然就更多了。学习方法的巨大突破,是建立在长期探索之上的,探索的方法,是以一个领域为突破点,在这个领域的学习能力提高后,再反馈于其他领域的学习,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比如我是以英语为突破点。从大一开始,我陆续经历了在外英语机构学口语、百词斩单词、扇贝单词、可可英语新闻、扇贝阅读、扇贝新闻、扇贝短语、扇贝听力、美剧老友记、看了几本英文原著(夏洛的网、小王子、怦然心动、黑骏马应该还有忘了)、看了三篇英文论文(政治类,20页以上)、还用过付费的薄荷阅读、超有爱学院的60篇VOA听力,当然也用过6级单词书结果才一半就干不下去了,到现在准备考研,用朱伟的《恋练有词》和视频,何凯文的长难句和视频,还有后面的考研真题卷。总的来说,扇贝听力对于前期的听力提升很不错,考研的英语准备比以前的瞎搞有效N倍,英文论文跟英文原著对英语阅读能力(非应试)很有帮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凡学一项技能、准备一项考试,都先去知乎、论坛上找牛人的分享,这样会节省N倍时间,也更有效,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英语的提升最终看积累,没有别的了。在英语方面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样带动了其他方面的进步,比如查知乎、论坛的手段就对我考研的准备起了无比重要的作用,别人还在迷茫的时候我已经把一年的计划都差不多定出来了,什么公共课辅导书的对比选择,专业课教材,辅导书,真题答案,学姐笔记,视频资料,学姐QQ,都已经找过来,只要去执行起来就好了。总体来讲,大学四年其想要得到更多的鱼,不如学会捕鱼的方法,这种学习能力的根本提升,在时间的积累下,会让我们获得更多,不要急于一时,要打持久战。

打持久战,最首要的应当是立志,只有志存高远,才能不安于现状。立志, 是这场持久战的精神基础,是战略上的准备。那么,我们该立什么志,该如何立志呢?对于男生,我就是男生,那么我是有经验的,所以先简单把女生的说了。

曾经问过经管系的一位小姐姐,她后来成为了小嫂嫂,我问她女生该立什么志?她说,现代女性不像你们男生那样要什么心忧天下那么大的情怀,而应当追求独立,美和内涵。这个观点我至今非常认同,就算在一个男生看来,独立的女性当然更有魅力,美是女性共同的追求,内涵是对于前两者的升华。记得诗词大会上的董卿吗,我立马想到了她。在具体方法上,个人推荐两部电影《公主日记》、《穿普拉达的女王》,还可以看《简爱》等著作,还有民国才女张爱玲那些人的作品或传记等。

       对于男生,那就多了,中国古代那么多英雄士子,留下那么多故事格言,都是可以借鉴的。像湖南精神“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我见过最体现湖南人志气的一句话是: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万卷书,神交古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贯中西可成经世之才,博古通今或立一家之言”等等,其实归根结底也就是学经国济世之才,立不朽功名,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当然还有其他立志的方向,但我没什么特殊感想,就不写了。

而对于如何立志的问题,除了成长环境或特殊际遇所导致外,我所知道的还有一条路,也是最直接的:读圣贤书,法古今之完人。其实湖南这个地方,牛人还是非常多的,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传统唯物思想的集大成者,留有《船山遗书》。晚清以来就更多了,最厉害的要数两个人:半圣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他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擅长识人,谋略,创立了湘军(后来他的湘军被独服曾文正的人灭了哈哈),世存《曾文正公集》(注: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希望后辈安安心心做个官二代,保家族的长久,有些东西并不适合我们这种屌丝);第二个就是毛泽东,可谓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还留下了一千多万字的理论文献(强烈推荐《毛泽东选集》),中共少将戴旭评价其战绩和理论贡献都超越西方四大名将之和(拿破仑、凯撒、亚历山大、汉尼拔)。

对于男生立志我个人有三种具体的操作推荐:毛泽东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男生女生看过的都说好)和《毛泽东》,再看《毛泽东选集》;曾国藩看唐浩明的《曾国藩(三部曲)》,再看《曾国藩日记、家书等》还有西方的《拿破仑传》、《基督山伯爵》也是非常推荐的。先了解一个名人的历史故事,再去阅读他们留下的著作,并从中学得如何面对变幻无常的形势,还有起起落落的人生,相信都会有收获。总体我还是推荐看中国历史人物,读他们的传记、作品,一定更有感觉,西方的毕竟少了文化体认。

大学之道,亦以修身为本,而修身以立志为本。无志者,天才可归于庸碌;有志者,垄亩亦可飞鸿鹄。(不是我原创的)长沙大学2000多亩,龙潭湖,虎踞坡,难道飞不出鸿鹄来吗?我们青年学子,就是应该意气风发,锐意进取,逆流而上,去读书,去旅游,去交友,去磨练,这才是真正的大学青春。

立志固然重要,但那只是让我们持之以恒,迎难而上的精神基础而已,当然不能代替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具体经验和理论。在两年半的实践探索中,我总结出了一条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道路可供参考,即: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光读书和光实践都是不行的,而果真非要只做一件事的话,那还是选光实践。如果一个人在大学里只读书,而不在学校里或社会上多实践,我保证他读书会读傻(如果他大学以前只是刷题,没什么特别的实践经历的话),这个结论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从我自身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大学之前我既没看过一本课外书,也没有什么实践经历,只有捉螃蟹、玩泥巴、打游戏、刷题,然后就来到了长沙大学。大一的时候使劲地读书,参加的实践非常有限,导致大二的时候发现跟身边的朋友差距越来越大,尽管有些朋友读书并没有我多,甚至没怎么读书。我就在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最后我认为根本原因就是缺少实践经验,缺少对社会的认识,缺少对人心的认识。读书本身不是目的,它最终需要回归现实,与实践结合才能把书读活,我们只是借助书中的观点来认识世界,而不是书籍本身。(从向上攀登的屌丝的立场出发)

这里说的实践可以是学生团体的策划管理,可以是办公室小助理,也可以是兼职实习等等。人的智慧首先从实践中来,没有对现实世界的切身体悟,读再多书也没有用。在实践中需要跟多种多样的人打交道,会遇到各种紧急或不紧急的情况,在与这些原先并没有遇到过的人和事的接触当中,在解决人与人、人与事情的矛盾的过程当中,我们会积累非常多的斗争经验,这是读书这种安逸、静思的活动中无法获得的。所谓的斗争经验,就是在斗争中取得的经验,我们日常所说的斗争是矛盾的集中爆发,在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过程中,当然更容易深入到问题的深处,从而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本质规律,这对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我们对社会、对人性的认知,并以这种认识来指导以后的实践是非常有益的。简单的说就是在问题中学习,会比安逸地无目的地学习更有助于我们的成长。

在实践的过程中,在与各种人与事的联系中,在各种思想和价值的冲突中,我们会以很快的速度塑造自己的三观。我们本是一张白纸,读书对于三观的建立也只有辅助的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实践,还是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事情所带给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因此我们发现,一些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人,虽然并没有读多少书,但却依然有自己对问题的基本判断,因为他们的三观已经在实践和有限的交流中得到了锻造,因而对于新闻、书籍中的观点能够有自己的批判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光读书的小伙伴一直在问怎么培养批判能力,却总是培养不出来的根本原因,因为少了实践,少了“感性认知”(切身体悟)。

另外,在实践中我们增加了对人性与社会的认知,这必然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并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处境进行定位。经验告诉我实践对认识自己其决定作用,读书不是。没有定位就会迷茫,我曾经也非常迷茫,看到身边的朋友那么优秀,自己总是这也比不上他们,那也比不上他们,而在经过一年的断断续续的社会实践之后,我慢慢找到了自己,我知道了自己在干什么,也知道了每个人也终会走上不同的道路,而道路各不相同,从而每个人也各有长短,认清自己的道路,建立基本的自信,从而给自己进行定位,这是我们以后立足社会,不被大流冲走的基本保证。事实上,每个人早晚能够找到自己,但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身边的形势(即社会关系)已经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形势好,即向上发展,形势不好,社会上可没什么机会让我们重新再来,因为生活的压力不允许(重来的成本太大)。

  更重要的,是增加我们对社会的深切认知,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两年的经验告诉我,这个社会看上去不错,但确实有其阴暗的一面。比如,一次兼职碰到一位小朋友翻栏杆被栏杆上的铁刺划掉了胳肢窝下一大块肉,他慌了,一会哭一会急一会呆,我们也愣了,旁边的保安立马拿出手机拍,要孩子说这跟他们酒店无关,我和几个朋友也听多了老人碰瓷等不讲道理的事情,也不敢乱帮,但犹豫了好一会后,毕竟还是大学生,有点情怀,而且看他情况也不是特别严重,我们就帮他打电话给父母,结果家人都联系不上,然后又打医院,结果长沙市医院太远救护车赶不过来,旁边的湖南中医院没有救护车,最后还是我们几个人走路送过去的,只有一公里不到。小孩子母亲过来后也不管,先大骂一顿,然后再感谢我们几个学生,我们就走了。像这样的事情,不碰到过哪里能反应过来?亲身体验了这里面反映出的社会问题、人心,又哪里是新闻和书中所能感受得到的?

       再比如,暑假和一个朋友去找工作,都遇到了传销。暑假留校的时候一次夜谈,发现一个寝室7个人,4个遇到过传销,1个学长还交了1万多的钱,那个时候还欠着2000多,这些经验哪里是学校和读书能够教给我们的?还有一些不好的事情,就不多说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认识到和谐社会中到底是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以不至于一出社会才发现现实与自己一直以来的观念相差那么大,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巨大的落差和冲突,形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更何况刚进入社会那几年的确是非常艰难的,这样就非常容易导致焦虑甚至抑郁,一旦如此,就会诸事不顺,而人生就那么短,没有再来。所以最好还是在大学里多跟社会接触,形成良好的过渡,慢慢地接受现实中不好的一面,磨练自己的内心,这样才能在真正步入社会时依然坚持理想,不被现实打倒。

最重要的是,实践之后还需加以总结。在我看来,一次兼职加一次总结,比十次同样的兼职所收获的要多的多。在实践中,我们只是对事物获得了一些肤浅的、表面的认识(感性认知),只有通过反思和总结,才能把这种感性认知上升概括为抽象的、本质的认识(理性认知),从而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以更好地指导以后的生活和实践。而这种抽象、概括、升华的能力,无疑会更多地依赖于一个人所读过的书、掌握的知识,以及从中锻炼出来的理论能力。这个总结的步骤,当然也可以和多个人共同完成,即交流讨论。交流是一个不断回忆的过程,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地回想,将记忆中碎片的经历、碎片的知识挖掘出来,在讨论的过程中将它们进行串联,从而发现原先没有意识到的各种现象背后的联系。这些现象通过联系,结成了一张大网,而你就处在这张网的中心,有人触动网的这头,那头的人和事情就得益或遭殃了。那是一次凌晨,我跟好友在洪昱4楼阳台上讨论出来的,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什么是权术。

我的一些自认为比较深刻的想法,也大多是在讨论中,而非读书的过程中形成的(当然也不能忽视读书对此的促进作用),当我们越是能够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我们的洞察力也就变得更加敏锐,就能更深地看到事情背后的逻辑,而那往往是赤裸裸的。学了马哲之后,我也看到了一切事物都在为自己论证合法性。有些人可能说,这太可怕了,我拒绝。但事实是,我们拒绝得了吗?当我们被丢进社会一段时间后,总归会看到,总归得接受的。我觉得我们应当主动地去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毕竟只有明白什么叫现实,才会更珍惜身边那些单纯的美好,我也坚决反对同学朋友之间的过分现实和阴谋诡计。

这样看来,光实践似乎已经够了,但事情总是没那么简单。实际上,只有跟读书相结合,实践才能爆发最大的威力。实践显然无法给我们宏大的思维能力、理论概括能力、抽象逻辑能力,而这些都是让我们意识到分析和总结,以及更好地分析和总结所必要的条件,而培养这些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读书。所谓意识到分析和总结,是因为书中的观点会存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一旦在实践中遇到相关的现象,总会引起我们的思考,而思考多了以后,就必然会有一种总结的冲动。我们读过的书很多都记不住,但这没关系,它们都作为知识储存在我们的脑海里,当在现实中或读书时再一次遇到时,它们就会冒出来,其它的“没用的”知识,忘了就忘了吧。所谓更好地分析和总结,是因为分析总结是一个思维的、抽象的、概括的、逻辑的过程,而读书是培养这些能力最好的方式。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反思现实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能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是没用的,我们要获取的是能够经世致用的才学,要么改造自己,要么改造世界,任何知识理论,最终都要回归现实世界才好。

书籍当中的经验,并不是直接的经验,而是通过别人的思维加工形成的间接的经验,间接的经验当然不能直接拿来指导实践,因为理论的抽象的思维的内容虽然来源于客观事物,但毕竟不能代替与事物直接接触所带给我们的对事物的切身的把握,正如读10遍“实验说明书”还不如看老师现场做一遍更能理解,所以再一次强调前面的观点,即光读书是绝对不行的,一定要结合实践的读书。但也绝不能因此小看读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分工的多样化,社会变得更加复杂,我们不可能事事亲为,但除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之外,还有无数的事物发展跟我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认识这些与我们相关,又不能亲身实践的事情,该怎么办呢?那也只有读书。有人说我可以看《逻辑思维》这种付费知识啊,但事实上,至少在我身边没有一个人认为看这种知识能够帮助自己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他们讲的都是些非常零碎的东西,你在读书的基础上看这些知识,当然是有益处的,毕竟博采众长才能相互印证,但如果光看这些,那可能只是出于一种对知识的焦虑而已,甚至我也见过一些被知乎等软件毁掉三观的人,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对于指导实践,在读书能给我们的能力当中,有一点可能是最重要的,即:宏观的思维能力。所谓宏观,不仅是用宽阔的视野来看待问题,还是用历史的格局来分析问题,也就是历史观。遇到一个问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当然能够从问题本身对其进行深刻的分析,但一个常读书的人,却能够把它放在更广大的视野当中来进行讨论,能看到问题本身与周围事物甚至整个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另外,读书还能让人产生宏大的历史观,在历史的逻辑下来看待问题,必然也能看到更多的事物兴衰的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方向。如此,同时从问题本身、周围环境、历史角度来进行全面的剖析,对于问题必然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也是我为什么前面推荐《毛泽东选集》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的政党,在遇到问题之后就能够立即进行分析和总结,开会统一思想,用适用于新形势下的理论,来指导当前对于一些主要问题的实践,从而做到与时俱进。而《毛选》无疑是这种传统的代表性的作品,它是无数人在实践中用血和汗水换来的智慧结晶,我们不能因为某些偏见而对它进行否定。选集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对当时党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是毛主席从实际问题中分析出问题的本质,用理论加以阐述,并从理论上加以解决,从而用来指导实践。毛主席为什么这么厉害?因为他是在读书基础上的实践,实践基础上的读书,把读书带给他的能力用来分析现实问题,把书真正读活了。而这套书也并非所谓“洗脑”,而是的的确确从革命烈士的鲜血中提炼出来的伟大智慧,是对重大问题进行全面剖析的一个个具体案例,是教人们从哲学的高度,从客观规律的高度分析具体问题。比如《论持久战》,在对敌我双方进行全面的分析后,在1937年就已经得出中国革命必然胜利,抗日战争必然胜利的结论,就算日本人看到了,他们也无法反驳,因为进行透彻的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已经无比接近真理,这已经不是阴谋了,这是阳谋,这就是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分析和总结这一点上,我们的确要向党学习,最好的教材,估计要数《毛泽东选集》。

总之,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要善于分析总结,而分析总结要求我们多读书,只有多读书,才能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只有深刻的分析,才会接近真理,只有真理,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发展自己。因此,我们的实践经验越丰富,阅读经历越丰富,以及把这两者相互融合的思考能力越强大,把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越强大,就越是能够使得我们认识社会,认识自身,就越是能够促进我们的发展。这就是读书、实践和思考总结之间的对于我们自身发展的联系,这也是这场持久战关于战术方面的理论。

我是一个现实而功利的人,假如读书不能促进我的发展,我两年前不可能去读书,但读书却让我又变得理想,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另外,读书当然能陶冶情操,变幻容貌气质,但那个毕竟是上流社会的玩法,我这种屌丝就不去掺和了,仓廪实知廉耻,我还是先解决柴米油盐的问题吧,以后若有机会跻身上层,再去陶冶陶冶。读书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读个一两本书就能对自己有非常大的提升,那是不切实际的,虽然拥有丰富实践经历的人能够从少量的书中获得更多的思考,但这也不妨碍读更多的书啊!实践总是能促进对于书本知识的吸收,因为书本知识也来源于实践。读书,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足够的积累,我们往往看不到效果,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已经看到很多人看了几本之后便放弃了读书,说句不好听的话,我认为这是一种短视,是没有看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世界上,但凡真正宝贵的事物、品格、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获得的,都是凤凰涅槃、欲火重生的过程中得来,不然哪会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呢?”所以对于看书,重在持之以恒,要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对于读书方法,我认为要先博后渊。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不需要那么广博,但一定要找到一个切入口,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然后去深入地探索。比如,我身边已经发现三位同学通过《明朝那些事》入坑,然后开始对明史极其感兴趣,然后开始读正史,读王阳明传记,读《万历十五年》,这样就从大众小说到了学术著作,从兴趣入手,提升阅读的层次,从而认识到历史规律、人生、人性,然后也开始结合现今世界的一些现象加以思考,更深刻地去认识社会,这样就提升了思想深度,达到了读书的某些高级的目的。有的人读了很多的书,依然停留在推理小说等层次较低的阅读上,这样就只有娱乐的意义,无法帮助我们立足现实社会了。

此外,读书对于三观的塑造也会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刚开始不可以看尼采,也不推荐看叔本华,现在很多人也反对小孩子读弟子规,都是这方面的原因。当然这些可能离一般同学还比较遥远,说说实在的吧。我们可能会发现,社会上的人经常很势力,很现实,稍微好听一点的叫务实。在利益面前,有些人会突破底线(或许他们根本没有底线),在现实面前,很多人会放弃梦想,经过大学教育的我们,也还难以在现实的残酷面前守住内心,在其持续的摧残下,我们会变得没有一点“读过书的人该有”的情怀,没有“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贞洁,没有“身处闹市,心焚清香”的宁静,在社会这只大染缸中游弋徘徊,沾上那果真“洗不净的铅华”。读书人毕竟会对自身有一些道德约束,在一些事情上,宁可自身受一些损害,收敛一些欲望,也不愿意伤害他人。这些其实也是在实践中反思出来的,在长时间的实践之后,人往往浮躁,很难静下来,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不能因此而否定自己不是看书的料;同样的,一个人在自习室呆久了之后,可能常常目光呆滞,眼神迷离,喜欢安逸,这样也就要主动去做一些实践,否则就会傻掉。跟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接触,我们肯定是会被影响的,比如跟商人打交道,你会学得狡诈,学得打感情牌,但这些可不能用在同学和朋友身上。读书能让你在内心深处保留一点纯洁和理想,让你不向现实低头,让你依然存在理想与情怀,这虽然是很小的细节,却体现了商人与企业家、政客与政治家的区别,这应该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吧。

事实上,读书是我们这场持久战最强大的底牌,随着经历阅历的丰富,读书所带给我们的好处会在时间的积累下慢慢被放大,这种放大,是基本无法被超越的,就像起步比我们高的孩子只要继续努力,我们也基本无法超越一样。因为时间是公平的。现在,我们任何人都没遇到瓶颈,因为我们基本没有足够的实践,而当以后在工作生活中真正遇到瓶颈,大多数人又是难以突破的。而我认为的真正的读书,即能够经世致用,能够结合现实地读书,我坚信是能够提高一个人的瓶颈,也更有机会突破已经出现的瓶颈。

       总体来说,我们二本学生想要有长远发展,应该是打持久战,在战略上立大志,战术上将读书和实践相结合。认识到可贵的品质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它们才是打赢人生这场持久战的根本保障。学习方面要以点破面,从某个领域入手提高层次,然后反作用于其他领域,从而全面提升。实践要多加总结,既从书中获取灵感,也通过交流来提炼精华,最好还要写出来加深认识的系统性。明白方法、理念、格局才是最本质的东西,无法超越的只有时间的积累。最后,在学校里我认为有三类人是比较优秀的,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第一,学生团体及办公室高级学生干部;第二,实现经济独立并有机会找到较好工作的人;第三,考上理想院校研究生的人。其余也有些优秀的人,但情况太个别,就不作为分类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成长之路必将不易,若大家能从今日起,砥砺品行,锐意进取,修学储能,以待来日,则他日谁能欺我二本无人?今年竭尽全力,祝所有同学朋友考研必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