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侠一去梦悠悠
01
凡有华人处,就有金庸小说。我也是“金庸迷”,金庸的“天生自由散漫、不守规矩”,金庸的铁血丹心和侠骨柔情,早已融入我心灵深处。
02
85年左右,《射雕英雄传》风靡全国,我是忠实的电视观众。
那时候,队里一个文化室,一台黑白电视,就是农民的夜生活。晚7点左右,劳累的人们陆续来了,或拿个小凳子,或抱个砖头,或席地而坐,没人讲究仪式感,因为来迟了连这“殊荣”都没得。
每逢周六晚上,我也跟着大人们,分享这精神的快餐。从新闻联播开始,到“省优”“部优”“国优”,广告词虽千篇一律,却没有人离开,因为看点在晚8点。随着“依稀往梦似曾见,内心波澜现。抛开世事断仇怨,相伴到天涯”,这是《铁血丹心》的粤语歌词,大家虽然听不懂,却能哼着调子,看的聚精会神,看的津津有味,这就是80年代的农村,也是农民的精神生活。
我在镇上上学,班里“射雕”迷不少。同学们沉浸在剧情里,善解人意的“蓉儿”,木讷朴实的“靖哥哥”,特立独行的“江南七怪”,比历史更人性化的铁木真,都是大家课余的话题。说起黄蓉的聪明乖巧,无所不能,大家都滔滔不绝;说到温美玲的英年早逝,天不佑好人,大家就都叹惋可惜。
寒假初三要补课,我们是住校生,怎么能看上《射雕》呢?这事难不倒我们,根据同学可靠情报,屯庄四队文化室有电视,大家可以分散前去,不让老师知道。这主意很不错,作业可提前完成,反正教室里很冷,去外面就当锻炼身体。说干就干,几个同学约好,晚自习溜出去,十来分钟就到那里。文化室很破旧,村民有各自座位,我们只能挤在后面,不敢坐前面长椅子,更不敢高声说话。这样连续几天,最后一集“华山论剑”落幕,欧阳锋、洪七公、黄药师等高手的对诀,终于有出人意料的结局,我们也过了一次“金庸”瘾,才把心思放到学习上。
说实话,我上学十多年,真正的“逃课”经历,也就那年初三寒假,那可是终身难忘的事情!
03
一晃就到88年,我上师范第二年,韦小宝成了争论的焦点。
那时教育还很正统,老师鼓励学生读书,师范图书馆很大,藏书甚是丰富,读书风气也浓厚,我正好心无旁骛,继续我的读书美梦。我看小说很杂,最初是《说唐》等评书演义小说,后来是苏联《青年近卫军》等革命小说,再后来看《欧阳海之歌》被同学笑话过,最后读金庸的《鹿鼎记》。班里都是农村同学,周末不能回家,就有了好多书友,但读的都很肤浅,收获不是很大。
引起我们思维方式变化的,是政治老师王玉杰,我至今都佩服他,都说“心灵碰撞产生火花”,形容王老师的课堂最恰切。他解读“十三大报告”,逐条条的生动举例,活跃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激发了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他的引导下,课后成了课堂的延伸,宿友们讨论王朔的“痞子文学”,讨论李敖的《丑陋的中国人》。尤其《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形象,是大家争辩的焦点,觉得韦小宝实在不怎样,太坏太屌,否定的意见较多。有同学说:早在81年7月,金庸回到大陆,受到邓小平的接见,“武侠”才在大陆“解禁”。连小平同志都爱看金庸,说明武侠作品的价值,大家也就认同了“韦小宝”。
生活中没有“韦小宝”,提取诸多屌男特征,塑造一个“韦小宝”。鲁迅说“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这是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也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后来学习文学概论,我明白了金庸笔法和他的艺术形象。
大侠一去梦悠悠04
到95年,西北师大函授,知道有门学问叫“金学”。
三年函授课程多,学习也很辛苦。学习当代文学课,见到党鸿枢教授,这是我求学生涯中荣幸的事情。我的毕业论文《曹七巧悲剧性格成因分析》,指导老师就是党鸿枢。他的思维一如他的文章,有个性有思想,用词洗练精准;他讲课也颇有特色,好词好句脱口而出。他的课堂富有个人魅力,听者也得全神贯注,因为一不留心,思维就跟不上,不知道讲到哪里了。他那别人学不来的课堂艺术,还有为国为民的“侠义观”,都激发我对“金庸”的浓厚兴趣。
他对当代文学研究颇深,讲到中国文坛排行榜,说金光闪闪的“六根柱子”,尤其推崇张爱玲、沈从文和金庸,对名家评价有独到之处,我很喜欢党教授的评论文章。在他的课堂里,我首次听到“金学”这个概念,还收藏了他的一本论著,题目叫《金庸武侠小说》,文章语言犀利深刻,就如书中果敢的英雄,耐人寻味,启人深思。后来那本书让同学借走,自然泥牛入海;现在网络上查找,也没有这本书的信息,真是可惜!
西北师大餐厅旁,有可借阅的旧书摊,书都很破旧,书皮磨毛了,都掉拐角了,排版也粗制滥造,但不影响阅读的效果,也不消减阅读的兴趣。我就专挑金庸的书,两天一本,一天一毛钱,蜗居于宿舍的上铺,一个月时间,读完了这15部小说。至此,我对金庸有了全新的认识。
大侠一去梦悠悠05
参加工作后,金庸的书多了,电视剧也多了,身边“金庸迷”也多了。
多年前在乡镇中学工作,校长是老高中生,他写文章有一手,讲话水平高超,源于他爱看书会思考。他喜爱金庸小说,书中有“杏坛”二字,我说大概是“学校”,他和我讨论过几次,都没有结果。那时没有网络,他就向县上专家求证,结论是:“杏坛”也指教书育人的地方。我说那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对联,他没有听说过,曾打电话问我每个字的书名,这读书切磋的热情,别有一番快乐在心头!
也有学生与我交流金庸。高三6班的俞贵三和魏国建,爱和我探讨读书话题,他们常有备而来,预想的几个问题,我都会一一解答,他们也会提出不同意见。我们聊得很广泛,说到金庸的笔名,说到“查”姓的读音,说到浙江海宁的文人,说到武侠“三剑客”,说到“郭靖和杨康”的由来,说到“红学”和“金学”,说到韦小宝与阿Q,说到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我还向他们推荐一本书,霍军的《论剑--金庸武侠小说的武功世界》,那是金庸研究的好书,文字和思想都好,值得一看!
大侠一去梦悠悠06
江湖已无金大侠,却留给我许多启迪,我就归纳三个词,算一孔之见吧:
第一个词“格局”。格局决定高度,金庸的格局就是学问和水平。倪匡把阿紫写瞎了,金庸塑造了庄聚贤,写下一段痴情恋;雪山飞狐的结尾:胡斐这一刀是下去呢,还是不下去?这开放式的结尾,是前无古人的笔法!还有他的引经据典,对文献资料的融汇贯通,都是写作的典范。他写的小说,有思想家的高度,有学者的态度和精神,让我受益终身。
第二个词“爱国”。“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家国情怀,忠君爱国,这是金庸作品的主题都,也是传统文人的良知和本色。当前教育改革,提倡爱国兴学,更要“立德树人”,郭靖、萧峰、虚竹、段誉等,好多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都是不朽的精神养料,都是正能量的活教材。陈平原说得好:金庸跟许多新文学家更像中国读书人。
第三个词“做人”。做人做事,该放手时就放手,这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成功的法宝。他的人生和写小说一样,按照预定计划,写完了15部小说,就封刀罢笔;他的人生也就像那副对联,很工整很完美,且讲究韵律之美,让人掩卷深思,回味无穷。做人应像金庸一样,要预设好目标和方向,要为之坚持不懈,不贪多求全,懂进退取舍,知足就行,见好就收,如此会少些半途而废,也会少些人生缺憾。金庸94岁高龄的养生之道,也许就在这里面吧!
大侠一去梦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