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课本只提苟且偏安的南宋,不提威震中亚的西辽?
辽国和宋朝是并存的,过程也有相似,辽国与北宋并存一百余年后,最终被金国先后覆灭。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947年,辽人建立“大辽”,最终于公元1125年被金朝所灭。之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耶鲁大石在公元1134年延续契丹政权,在虎思斡耳朵(现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建立了西辽。
宋朝呢,于公元960年,发生了历史著名的大事件,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最终发生又一起历史大事件—靖康之耻,于公元1127年北宋宣告覆灭。之后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建立了南宋,延续宋朝。
首先需要说明,在历史课本中并不是只记载了宋朝的历史,也是有提过西辽的历史,只不过提的比较少。再者南宋也不算偏安,还是在中原大地上建立的政权,要说偏安,西辽为何不算呢?中原大地物资丰富,地大物博,相信没有一个政权不想在中原大地生根发芽吧?
西辽为何在中原大地上建都呢?西辽的开创者为何要逃亡去可敦城(现今蒙古布尔干省土拉河上游古回鹘城)?那不是被逼的吗?那不是打不过金国而进行逃亡的吗?南宋即使在偏安一隅那也是在中原大地上繁衍生息。还在中原大地上的版图。
西辽的和中原大地相隔的距离可不算短,从地图上看,西辽才算是偏安,远离了中原大地上的中心区域。实际上,两个王朝同属偏安性质的政权,因此提到到偏安一词,并能像标签一样只贴在南宋身上,西辽也逃不出这个范畴。
而且西辽说是威震中亚也存在水分,这么厉害的西辽怎么不“报仇雪恨”呢?忘了当初是怎么“狼狈不堪”了吗?当然西辽建立政权稳定后也东征过,虽然初有成效,但是之后也是被迫放弃东征。最终立国不到一百年就投降了蒙古,西辽所展现出来的历史能量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
西辽在灭亡后直到现今,在原西辽故地生活的人,都已经融入了哈萨克,柯尔克孜这两个民族中。都保留有独立的乞塔(契丹)部落。甚至在柯尔克孜中,乞塔(契丹)是一个重要的部落。已经脱离了中原。西辽如一只风筝,飞得太远,以致于超出了中原人的视线。被偶尔提及,是因为还有一条线牵着,如被淡忘,也属正常。
反观南宋,除了军事上不尽人意,在各方面都达到了历史王朝上最高水平,比如经济,文化、科技方面,是其它朝代无法媲美的。在科技上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等广泛应用,毫不夸张地说,14纪的中国已经成为技术革命的中心。
经济、文化上,大家都是熟知的,南宋的经济在在当时世界上是是其它国家无法比拟的。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沈括、岳飞、朱熹、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司马光等优秀人物更是享誉千古。
文学方面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位。还有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南宋东南三贤:朱熹、张拭、吕祖谦。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等人物。宋朝的光辉在方方面面很是凸显,存在感爆棚。
再者中原王朝有着一个非常清晰的政治统治体系,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是一个非常有着传承性的王朝更替。
虽然西辽也算实力不错。但是并不排在中国的封建王朝的政治体系中,对于中国的王朝更替、历史延续并没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中国的历史走向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在历史上,西辽的身份更像是中国人建立的外国政权。
虽然南宋和西辽都算是偏安,但是南宋是中华民族的传承主线,而西辽在当时并不算是历史主线,像是历史的附庸,侧面印证宋朝这支主线般的存在。即使南宋苟且偏安,但南宋的传承是完整的,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到南宋据江而守,尽管苟且偏安,但是却是完整的宋朝历史的一部分。
而且中国历史习惯了以汉族为主体,为中心。是以华夏大地,中原地带的封建王朝为历史传承主线,虽然元朝好清朝建立过政权,但是秦始皇之后,朝代都变为了多民族、大一统的形式存在,元朝和清朝虽然不是以汉族为主体,但是依然是承上启下,延续历史主线的身份。
而西辽就算是威震中亚,但是与中原的联系逐渐减少,以至于淡出人们的视线。西辽的领土已经有部分不算是中原领地,已经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统治区域,更像是前文中所说,中原人建立的外国政权。并不被中原人认为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反而成为了人们印象中的外国,所以西辽的历史并不被后来的史官所重视。
最后我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封建王朝历史。例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疑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一个又一个的巅峰。中华大地上的历史实在是太丰富了,要想将王朝在历史教科书中全部叙述描绘,肯定是巨大的工程,也无法描绘到特别细致。
教科书的内容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部描绘,要是全部描绘,恐怕其它学科就得去除了,因为太多了,学不完,所以有选择的进行摘录进行描写则是一种无疑正确的选择。
大家对此怎么看?西辽和南宋大家是不是更倾向于南宋是历史主线呢?欢迎下方留言探讨。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