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理解孩子的任性和不听话吗?
1、如何看待“任性与不听话”
任性:是指一味地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做,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情况,坚持自己的主张一直做下去。但根据场合的不同,我们可以说是:不讲道理、也可以说是要强、或是随心所欲。
这个特点孩子或多或少会发生,那么这就是绝对的缺点吗?其实不然。
任性有时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主张”,心理上的原因是说孩子在某些年龄段自我为主的情感高昂起来了。
在5岁之前孩子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烈,比如你会看到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一开始总会嚷嚷着说:“这是宝宝的。”“我要,我要!”之类的话。到了十岁前后,孩子希望有强烈的自我发挥,这时是争强好胜之心最强烈的阶段。到十六七岁,刚进入青年期的自我为主的情感,谓之自我觉醒期。
但是渐渐地当孩子进入学校开始集体生活,彼此产生共同的情感,就会慢慢改变这样的态度。也就是说,在初期部分孩子身上显现的“任性”是他的自然性,且有助于孩子形成很强的自我感。如果从孩童时期就没有一点自我主张的欲求,一直被过分压抑着长大,也并非一件好事。
2、对待任性,错误的教育做法
当然,孩子的任性并非所有都是其自然性的的正当表露,有很多情况是不恰当的,而这种不恰当的任性是由于错误的教育所致。前文已经提及,孩子的任性在后期随年龄会慢慢改变,但如果孩子依旧如此,那么我们就要反思是否是自己的教育出了以下问题?
1. 过于溺爱:成人认为“孩子还小,可以放松些,到必要的时候再采取措施,是能约束住孩子的任性的”。但实际到了这个阶段,孩子已经很难被约束,因为他缺乏自我抑制的能力。长期被溺爱的孩子虽然表面上看着十分强悍、很强势,但其自身内心是很弱小的,因为没有一点自控能力。
2. 过于严厉:过于严厉的话,会压抑孩子的自然性,是可以适当满足下孩子的自我主张的。如果过分压制孩子的某种满足的话,会让孩子始终感觉被压抑着,演变为一种不自然的状态。
3、两种“不听话”的孩子
我们常说孩子“顽固”,“不听话”。但有时这个“不听话”,也许是我们觉得孩子违背了我们的意愿,但他本身可能也并未做错什么。比如有的孩子平时虽然话不多,但一说到什么时,“是”和“否”非常分明,主动维护应该维护的东西,以自然地不愿服输的态度表露于外。这类属于正当的自我主张的情况。
而还有一种是坚持了不应主张的事情,或者是孩子沉浸在与别人“唱反调”的这个快感中,只要自己的主张不胜过别人就会烦躁不开心。甚至可以说,他们内心尽管赞同别人,却因为在反其道而行之的过程中有一种快感。
以上两种,第一种是正当的强势自我主张;第二种是故意作对以获取制胜快感。
4、如何应对“不听话”?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教育与引导的重点就是“以柔克刚”。在孩子出现激励的自我主张时,而我们一下子无法处理和引导,首先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越来越严厉、给予压制、批评的话可能反而会使情况更严重,虽然表面上会顺从,但是以后仍旧会如此。
其次是“离去-独处法”,即成人静静离开,让孩子一个人安静地独处一下,使其抗拒心逐渐变弱。之后成人通过缓和之际,再与孩子平静讨论之前发生的事情。
有时我们容易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导致孩子“不服输”的情绪越发严重。
后记:
把不听话完全看成不好的一类并不恰当。“不听话的孩子”如果变没有主见只会看眼色行事的话,就没有个性了。我们应该要培养的不是那种在小事上争强好胜的“不听话的孩子”,而是在大事上有独立主见的所谓“不听话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