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七一曾老师

2023-02-09  本文已影响0人  隔叶莺语

曾颖老师2023.2.10凌晨在微信《曾颖眼中的世界》中的原文

亲爱的女儿:

现在凌晨4:28分,我失眠了。这是多年都没发生过的事,上一次失眠,已是十多年前爸爸还在媒体做社会新闻的事,那时的爸爸,为这座有二千万人口的城市发生的所有麻烦和伤心事,百无一用地担着心。而今天的失眠,却单纯因为你一个人。

提前放的超长寒假,让原本匆忙的大学生活,闪电般过完八分之一,相信你肯定如猪八戒吃人参果,还没品出一丝丝味道,大一生活就结束了一半。我和你妈妈,都还没来得及品尝闲暇的人生,并开始撕心裂肺地想你时,你就拖着大箱子,嬉皮笑脸地回来了。

之后的一个月,便开启了晚上1点多睡中午12点多醒,大多数时间都不离床,十几个小时手机不离手,饭菜不摆到桌上,甚至筷子不交到你手上就不吃的状态。其间与同学约聚餐两回,去医牙两回,做蛋糕和铜锣烧三次,就几乎没怎么出过门,更没和爸爸妈妈哪怕在小区里散过一次步,更不要说一起看场电影或吃一顿饭。爸爸提过两次,但你们都不以为然,也就算了。这是一个19岁年轻女孩一个月的活动量?是不是也太少了一点?哦,差点忘记了,多数时间,晚饭的碗是你洗的,这让我备感欣慰!而书,你是确确实实没有读过,无论是家里书柜里满壁的经典,还是你花大价网购但至今没开封的原版外文鸟谱。

这是我失眠的原因。

回望从襁褓中开始成长的你,我开始反思这么多年来我所谓的“教育”,发现,在这方面,基本是失败的,我尊重你的选择的所有决定,最终造就了一大堆教育烂尾楼——画画、长笛、葫芦丝和吉他,你都是想学就买乐器买课,不想学就算了。我总是安慰自己,人最重要的是开心,学到了是本事,就不到是接受了教训,终归是有益的。

你是否真开心?我是真的不知道。我对你开心的记忆,最近的也差不多都是十年前的事了。之后,我们虽在同一个屋檐下,但交流并不多。特别是你进入青春期之后,看着你被青春折腾的样子,我像所有父母一样,焦灼而无能为力。我们常常为“问话不答,多问就急”的青春通病焦灼。有时甚至发生很激烈的冲突。我的“隐忍——爆发”模式,让你觉得是一种“歇斯底里”。我读过太多关于青春期教育的书,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所有试图让孩子避过大人所经历过的苦痛的努力,都是白费时间徒增冲突。许多东西,只有她亲自痛过之后,才能够明白。这是一次破茧成蝶的过程,任何试图从内部到外部帮她们的,都可能是倒忙。小时候,我就帮过邻居旷婆的小鸡抠过它努力挣扎却啄不破的壳,结果,它死掉了。

因为有这样的认知,在初中至高中的教育中,我选择了躲开,但躲得并不远,许多时候,你出门时帮你按电梯,每天从早晨就开始盘算给你做点什么菜,让妈妈给你送去,哪些补脑?哪些补心?哪些补维生素ABCD?

爸爸在你的青春时光里,从没缺位,那些深藏在平淡饭菜里的爱与祝福,恐怕只有今后你遇到发自内心喜爱的人,满怀着喜悦和担心地恨不得连一颗葱花也不愿摆乱地为他做一份爱心便当时,你也许会明白我的心情,可能那个时候,爸爸可能已去了很远的地方。

你的中考和高考,都没有世俗意义上的“理想”,但当你说你已尽力了,爸爸仍对你表达祝福和庆贺。你是否已尽了力,只有你心里知道。这世上,唯一不好骗的,就是自己。

还记得你高中开学那天,爸爸郑重其事得有些可笑地对即将出门的你说:如果之前的15年,你没想过今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话,那从今起天,你就应该想一想,并为之努力了!

在爸爸的价值观里,一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如果说人生是一次旅行,那就是目标,就是路线图,是奋斗和努力的方向。

但至今,我没有看出一点迹象,证明你想去向何方?大学,你选了一所离家不远的学校,学习影视文学专业。别的专业我不知道,但这个专业我知道会有多难,在当下的经济形式和不明朗的未来之中,这个专业最大的难度,不是能不能写出一个好剧本,而是学成出来之后,这个行业还在不在?

即便如此,我仍然抱着让你能享受一次大学生活的愿望,让你去,哪怕在窗明几净的学校里多看几部好电影,并且学到一点关于美的常识,也是一件幸福的事。爸爸和妈妈都没上过大学,我们希望你能从中体会到这份幸福,在我们的世界观里,不为学费和生活费操心,衣食无忧地在学校里,每天都能学到一些从没有见到过的东西,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爸爸的19岁,是在只能容人趴着的电缆沟里老鼠一样钻来钻去,或在十几米的电线杆子上日晒风吹;妈妈的十九岁,是在印刷厂每天打很厚很厚的一本本书稿,每月挣三百多元钱。我们都很羡慕你,并且祝福你。那天在学校门口,爸爸眼里的泪光里,都是这些。爸爸当时提议,我们照个全家福留念吧,你回答:“不”!这种遗憾的感觉,我希望你这辈子永远不会亲自品尝。

之后的生活,于你,于爸爸妈妈,都是全新的。因为之前的18年里,我们从没有远离彼此超过七天,你在爸爸和妈妈,特别是妈妈的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仅举一个简单的吃饭的例子——你没在家,我们虽不会像外公外婆他们在儿孙没在家时只做一个菜,但显见是潦草和简单了许多。我们因此少了很多麻烦,也少了很多的乐趣。

你的新生活里,也有了舍友、老师和新学校食堂总是不太适应的饭食。偶尔听你聊起只言片语,我们总是既感新鲜,又觉开心。你在老师指导下看了许鞍华的电影,你写了两万多字的关于《放牛班春天》的作业,你发愿要每天认识一种小鸟,你批评室友“别人不是你爸爸妈妈,会对你无限包容”,又忍不住将她们当“女儿”一样的照顾的种种琐事……

爸爸将这些,都视为你成为大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哪怕很细微的小小变化,也真心为你高兴。像一只老鸟,盯着跃跃试翅的小鸟,为你的每一丝进步,感到万分的开心。

但这该死的疫情,又把你们甩了回来,我们仨又开始像当初静默的几十天里那样生活在一起。我每天变着花样给你们做好吃的,你们则像长在床上的蘑菇,不是在睡觉,就是在玩手机,萎靡而堕落的样子,实在令人愤怒。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我感觉你们像藤壶,我像那只被叮得昏头转向的老海龟。这个想象当然有点过分,但谁又能找到比这更贴切的东西来形容呢?这是一个十九岁年轻人该有的样子吗?

从小到大,我从不拿你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以免给你压力,但当看着那么多你的同龄人健康开朗地以积极心态去迎接未来时,我忍不住黯然神伤。过于隐忍的爱与呵护,不仅没有保护到你,反而将你矫纵成了一个浑身坏习惯却浑然不自知的人。这会使你成为一个完全没有明天的人,即使幸运之神来敲你的门,也会因为你还在不分昼夜地睡觉,而无法开门。日本社会目前有许多完全没有能力与人交往,且不被社会接纳的人,贫病孤苦终老,将自己困在家中,根本原因就是“宅”,这不是个褒义词。我曾将这个纪录片发给你,但我估计你没看。

爸爸对你的这些担忧,也许是一种关心则乱的杞人忧天。也许你有你自己的想法和打算,也有不愿与长辈分享的梦想与隐忧和不得已。但我觉得,无论怎样的好事和坏事,都不是躺平在家就可以实现和躲避的。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动离开。别让懒散成为一种习惯,它会让你变成一个自己都不喜欢的废人。

在你这么些年买的书里,我最不喜欢的,就是《人间失格》,我不喜欢作者“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腔调,更不喜欢由此引发的“人间不值得”的颓丧流行语,我觉得它们是让无力者更无力,让抑郁者更抑郁,让绝望者更绝望的腐蚀剂,它让人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和人间的美好,这些与悲伤和痛苦,都是命运赐予的粮食。即使命运坎坷卑微如蝼蚁,也有属于它们的希望与美好,这是爸爸这么多年看到的无数被厄运折磨却始终不放弃希望的人们给我的启示,他们有的甚至无手无脚,他们甚至受过无数的暴击,他们有的取得了世俗意义的成功,有的却没有,但他们努力奋斗的过程本身,就是收获与成就。就像独自跑完马拉松的人,他可能永远当不了世界冠军,但他成了自己的冠军,就像成就不多但天天仍早起写作并努力学习的爸爸这样,之所以54岁,还像一个备考的高三学生一样的努力,像一个初生并渴望长大的婴儿,对周围的一切平凡事都充满了好奇和发现的欣喜,皆因为爸爸找到了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我不求能改变什么,只求这个世界,不会因我而变得更坏,哪怕只是一丁点。而事实上,我得到的远比这更多,我能无处不在地感受到来自爱我的人们带给我的善意和温暖,这其中最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妈妈和你带给我的小小的家,它像一艘静静行驶在汪洋中的小船,舱外无论阳光明媚还是波涛汹涌,舱里永远有温暖的灯火与彼此关爱包容和鼓励的眼神。这是爸爸写这封信的原因,此时你正在人生第一次体验独自旅行的路上,虽然行程不过两天,目的地不过是乐山,但也足够让爸爸欣慰。你出发前自信地说“爸爸一定会同意我去的!”让我相信,你会看懂爸爸的心意。世界是一个花园,很多美好正在等你去品尝,加油!小曾。这是爸爸每天早晨送给自己的,也送给你!


看了曾老师的文章,想起自己给自己女儿写的信。基本上是自说自话,没有发出。电子文有的在这次备忘录丢失事件中丢了。而自己情绪覆盖能力太强,此时已忘记了很多彼时的感受。再看曾老师对女儿的话,多处与我对自己女儿的话雷同。也就是说身为父(母),对女儿的心情雷同。

第一次给曾老师留言,也是很久想联系他说的话的一部分:

曾老师,知道您是某年高考生默写您的文章而得了满分后的风波。我网搜到您加了QQ。我从来没有和您联系过,也从来没有与您失联过,把您从QQ搬到微信。QQ时,我关注了您对小美猪童年少年的爱文,有的甚至复制粘贴保留了。微信里,小美猪的事情不多,预想她到了青春期,不愿意您再发她的照片、关于她的文字,包括这篇文章。殷殷父爱,她读出了什么,这个时代这个年龄的孩子和我们很难共频共情。希望,她不反弹。2020年7月份,我首次从塞外古城宣化到成都,因为北京疫情,在成都待了近二十天。心心念念想见见您,每次街上茶座,都不由得想能不能与您偶遇。犹犹豫豫的原因,也主要是和女儿一同,女儿安排了所有的行程和活动,我弱弱地没敢开口。这份弱,与您想和拍一张合影留念而未如愿的弱是一样的。我们这代人与我们的父母,有思想意识上的差距,即所谓代沟,但是不大,而与下一代,真的是很大。我们的孩子们有坏毛病,不是坏孩子,我们的焦虑不仅止于对坏毛病的担心。比如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作息,沉迷于手机连头都不抬话都懒得说……。

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以此自慰吧!毕竟,这个时代是他(她)们的,我们是紧追慢赶的一代。电子科技时代,出门尤显她们的长,我都不说他们沉迷手机不对了,因为离了手机,不会软件操作,寸步难行,饭都吃不上。再回到疫情防控,最难的是困在家里比我们还疏于手机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